這種晃動的鏡頭會讓電影院的觀眾感到不適應,不過對於電影從業者來說,會覺得新奇。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觀眾看電影看的是故事,頂多思考一下這個故事有什麼內涵,圈內人看的是這部片子的導演手法、攝影構圖、道具佈景、以及演員的表演。
他們認出了片子裡帶著紅圍脖的女孩正是上午來面試的考生。
紅色的圍脖和古老的京城,女孩乾淨的面孔和奔跑的動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京城是老舊和安靜的,女孩是鮮亮和運動的。
整個畫面一下子鮮活起來。
作為電影學院的老師,他們習慣了在看片子的時候進行分析,想看出每個鏡頭所要表達的意義,這部片子第一個鏡頭就讓他們振奮起來,有了看下去的慾望。
接下來,女孩在京城各處採訪,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複的問著同一個問題。
“你覺得京城的風大麼?”
三位主考官一開始還在考慮這個問題有什麼深意,是射影了什麼,後來想明白了,這個問題沒什麼意義,就是一個話題,主要看的是被採訪者的反應。
有點故弄玄虛了。
主考官們略有不滿,他們教過許多學生,不怎麼喜歡這種耍花招,投機取巧的人,這樣的學生走入社會後可能取得一時的成功,卻很難拍攝出真正深刻的作品。
然而,隨著片中採訪的進行,他們慎重起來。
他們發現女孩手裡的話筒就像是一個探測器,能夠探出被採訪者真實的一面。
這是街頭的突然採訪,性格實誠的人會面對鏡頭,心虛的人會選擇躲避,暴躁的人會惱怒,虛偽的人會假意迎合,所有的一切都在鏡頭前顯露無遺。
這是電視上那些新聞採訪看不到的一面,更為直接和真實,或者說有點粗暴。
就這樣沒有提前商量,不經過被採訪者允許的情況下,粗暴的把這些人置身於鏡頭之下,不給他們思考的機會,具有極強的實驗性質。
他們還能從中看出一些拍攝者或者說製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
整部片子帶著一種諷刺的味道。
比如,那些在天安門前的受訪者,很顯然表達了人們對於權利的崇拜,受訪的幹部則是一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模樣,飯店食客的虛偽,酒店內穿著西裝的有錢人一臉的麻木和冷漠。
對於工人和清潔工,還有剛結婚的小夫妻,在鏡頭裡就顯得溫和很多。
製作者有意識的表達了對於權威者的蔑視,以及對於普通人的關懷。
在片子的結尾,是一家醫院。
這時候,影片出現了難得的溫情,對準了那些受苦的病人,聽著他們訴苦。
這是馮曉剛的慣用手法,他擅長調侃和諷刺,最後還不忘給觀眾來一碗心靈雞湯,讓觀眾感動一把,覺得片子有關愛和情懷。
三位主考官對此意見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