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尤這麼說就表明他面對鞏莉的時候壓力不大,沒什麼心理負擔。
此時鞏莉已經是國際大明星了,葛尤才主演了一部小眾電影,算是電影界的新人,兩者無論是名氣還是片酬都差距不小。
這就很容易造成一方被另一方的氣場鎮住的狀況,也就是壓戲。
如果是姜聞和鞏莉演對手戲,就不存在這種情況,這也是當初張億謀猶豫的原因。
這可是一部大投資的片子,他不想出現任何的意外,後來在林子軒的推薦,以及葛尤自身的努力下才得到了張億謀的認可。
《活著》這部小說可以說是富貴一個人的故事,其他人都是配角。
張億謀在改編的時候加重了鞏莉的戲份,和葛尤有大量的對手戲,這麼做可以理解,畢竟鞏莉在西方影壇有很高的知名度。
想讓《活著》引起西方片商的關注,賣個好價錢,鞏莉的戲份不能少。
葛尤有個好處,那就是心態好,放鬆,他為這個角色做了大量的功課,心裡有底氣。
有底氣就不會緊張,也就沒有壓力,可以坦然的和鞏莉對戲。
“張導沒過來,那是不是最佳導演咱們也有希望了?”林子軒轉移話題道。
這是個很明顯的訊號,一般來說,對於得獎的人員組委會都會打電話通知本人來到現場,除非是實在太忙,否則沒有理由不過來。
張億謀的新片還沒有開拍,來領獎的時間還是有的,要麼是他不在乎這個獎項,要麼就是評委們搞了平衡,沒有把最佳導演給張億謀。
金牛獎搞平衡不是一次兩次了,有時候為了皆大歡喜還會出現“雙黃蛋”的情況。
這就是華國電影圈的現狀,人情因素太重,缺乏公正性。
張億謀的缺席對其他被提名的電影導演來說是個好訊息,至少心裡有了盼頭。
林子軒給慕姍姍打了電話,聊了在花城的遭遇,提到了鞏莉,他提到鞏莉倒沒有其他意思,只是提出一個設想。
慕姍姍主持的《文化訪談》經過第一期的熱播之後,處在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
主要還是華國當下的大環境,太過尖銳的話題不能講,在選題上的限制很大,尤其是在華國電視臺,自由度很低。
如果像在國外那樣可以隨意抨擊各種社會問題,絕對火爆。
再說,這檔節目面對的觀眾群體有限,收視率不高也在意料之中。
林子軒想了一些辦法,比如邀請一些社會知名人物,企業老總和各類明星等等。
其中一期《文化訪談》邀請了華國男足國家隊的主教練,一位叫做施拉普納的德國人,這位洋教練去年帶領國家隊打入了亞洲盃的半決賽,算是國足取得的好成績。
在去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他的一根白頭髮拍賣出了5萬元,成為焦點人物。
面對慕姍姍的採訪,施拉普納認為他可以帶領華國男足衝進世界盃,拿到入場券,實現華國國家隊零的突破,從而創造歷史。
林子軒對此雖然持懷疑態度,但這一期的收視率很高,球迷的反響很熱烈,證明了邀請話題人物的可行性。
藥企的石總也在《文化訪談》上講了他的多元化發展戰略,還有一家保健品企業姓史的老總,談了他的營銷模式。
這些話題人物和企業家的出現不僅拉動了收視率,還提高了《文化訪談》的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