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為了爭取自身利益的無心之舉,沒想到卻在文藝圈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因為這件事,不少作家和他建立了聯絡,大家在電話裡聊了幾句,說了些彼此仰慕的話,讚揚了他為作家群體所做的貢獻。
交情就是這麼來的,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林子軒算是得到了作家群體的認可,融入到了華國的文藝圈裡,尤其是先鋒派作家,對他非常熱情,把他當作先鋒派作家的一員,邀請他參加文學聚會。
先鋒派作家的陣地就是《百花》雜誌,林子軒被劃歸到先鋒派極為正常。
其實,版稅的事情只是他們聯絡林子軒的一個誘因,說到底還是因為《活著》這部小說。
不管傳統作家和先鋒派作家如何爭論,都不能否認《活著》是一本優秀的小說,林子軒的寫作能力得到了肯定,這才是他能融入文藝圈的主要原因。
以前人家都不把他當成文藝圈的人,他們覺得林子軒屬於影視圈。
事實上,林子軒一直遊離在文藝圈之外,他既沒有加入作協和文聯,也沒有參與作家間的聚會,連一個要好的作家朋友都沒有。
這就難怪被作家們排斥了。
有了這次的版稅風波,華國的作家們聯合起來向出版社爭取權益,林子軒就這麼被作家們當成了自己人,成了榜樣。
相對應的,華國的各大出版社對林子軒是另一種態度,有點痛恨,也有點無奈。
隨著華國經濟政策的調整,市場成為主體,各大出版社也知道作家拿版稅的日子遲早會到來,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一直迴避談論版稅的問題。
林子軒不小心開啟了一個口子,出版產業的市場化就這麼來臨了。
“不僅是出版產業,整個文化產業都要進行市場化,你只是恰逢其會而已。”慕致遠評價道,“以後市場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國家只是起到監管的作用,不會再強行干涉,這是大趨勢。”
慕致遠現在做的正是把文化產業推向市場,只有這樣才能讓文化繁榮起來。
以往那種國家做出整體規劃,下達任務的模式行不通了,要放開手腳,讓市場做出選擇。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亂象,有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如何監管是個難題。
在慕姍姍家吃過飯,林子軒和慕姍姍開車回家。
“是不是覺得爸升官之後越來越官僚了。”慕姍姍鬱悶道,“上次回來吃飯,他一直和我說政策的事,弄得像是上課一樣。”
“你就知足吧,多少人想從咱爸口裡探聽風聲呢,這都是行業機密,抓住了早做佈局,就能賺大錢。”林子軒說笑道。
慕致遠以前還好些,現在越來越喜歡說教了,這可能就是正職和副職的區別。
慕姍姍作為女兒可以這麼抱怨,林子軒則不能,何況這種政策性的東西的確很有用處,尤其對於商人來說,知道了真能發家致富。
“那你知道了,說說咱們怎麼發家致富?”慕姍姍饒有興趣的問道。
“既然文化產業要市場化,咱們就以影視產業來說,如果有了資金,就在京城郊區買片地,建一些仿古建築,弄一個影視基地,提供各種拍攝器材和服裝道具,以後劇組拍戲都到這兒來,咱們只要對外出租就行了。”林子軒舉例道。
“那投資太大了吧,不過挺有道理,這就是爸說的市場化和規模化。”慕姍姍點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