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位主演之一,王箕最先離開劇組。
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大家對這位性格開朗大方,還有點倔強的京城姑娘感覺不錯。
她不僅很好的演繹了劇中的人物,和姜聞對戲不落下風,還給劇組提供了不少的幫助,她畢竟在美國生活多年。
1987年,王箕來到洛杉磯的時候身上只有60美金,只會說簡單的英語。
她一邊打工,一邊在語言學校學習英文,後來考上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還在當地的華語電視臺做採編和主持人。
京城的姑娘都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她們不柔弱,身體裡有一種自信,相信自己在任何地方都能活的很好,有股韌勁。
離別的晚餐很簡單,就是慕姍姍和嚴曉顰兩人炒了幾個小菜,劇組也沒錢吃大餐了。
嚴曉顰是滬城人,喜歡吃清淡點的菜,北方的菜也能吃的慣,她在京城電影學院上學,畢業後分配到滬城電影廠。
這是按照國家從哪來到哪去的分配原則。
由於王箕懷孕,大家就沒有喝酒,而是一邊吃,一邊閒聊,隨著電視劇的拍攝接近尾聲,劇組也要收拾行囊,離開這座城市。
姜聞和王箕聊著當年演話劇的事兒,回憶著那段剛參加工作時的艱苦時光。
“你就真不打算回去了?”姜聞詢問道。
“那時候年輕,出來是想見見世面,現在說不清楚。”王箕略帶迷茫的說道,“有時候挺想回去的,有時候又不知道回去幹嘛。”
“聽說國內的政策放開了,民間資本進入影視圈,演員片酬啊,廣告費都得漲,這可是個好機會。”林子軒分析道,“等咱們這劇播出,你們幾位肯定紅遍大江南北,還是回國發展的好。”
林子軒說這話在座的眾人都不覺得託大。
無論是《渴望》還是《編輯部的故事》,都是出自他的手筆,那麼這部大投資的《京城人在紐約》在影響力上應該不會比前兩部差。
說讓主演們紅遍大江南北並不誇張,林子軒的名字就是一種保障,就連姜聞都沒有反駁。
以姜聞華國一線男演員的身份,並不需要林子軒來捧,不過若是以知名度來講,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姜聞還是比不上葛尤被人熟識。
在這個年代,電影觀眾的數量沒辦法和電視觀眾相比。
電視劇演員不管怎麼著,都能在老百姓眼前混個臉熟,看著親切,電影演員的地位高一點,給老百姓的感覺距離比較遠。
“行,到時候還要林總多幫襯。”王箕爽快道。
“王姐又拿我開涮呢,我這個林總過幾天就要卸任了。”林子軒鬱悶道,“人家當總裁舒舒服服,我就是個跑腿的命。”
“你這事做的挺好,我在美國這幾年也沒想過把國內的電視節目引進來,就是想到了也不敢做,以美國華語電視臺的規模,風險太大了。”王箕感慨道,“能想到,還能做成,就不簡單。”
“那是湊巧趕上了,僥倖成了。”林子軒謙虛道。
幾天後,嚴曉顰也離開了。
她是因為丈夫在美國留學,才過來陪讀,現在丈夫有了工作,她在新澤西州的一家華語電視臺做主持人,生活上還算可以。
嚴曉顰在劇組裡相當低調,演戲也很正統,演出來給人的感覺很淡,沒有爆發力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