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晚,生活在紐約的不少華人看到了一部說著普通話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裡出現的場景讓他們覺得非常陌生。
那裡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滿街的小汽車,甚至沒有太過鮮亮的色彩。
和紐約的繁華相比,那是一個色調單一的城市,感覺上就像是兩個世界。
然而,在那裡同樣生活著一群性格鮮活的華人,他們有著各自的喜怒哀樂。
由於時間很緊,來不及做節目調整,美國華文電視臺對《渴望》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宣傳,只是做了兩天的節目預告。
對於那些沒看到節目預告的觀眾來說,猛然聽到電視裡傳出的普通話,有人覺得好奇,會繼續看下去,也有人立刻換臺,去找喜歡的粵語節目。
紐約有五家華語電視臺,觀眾可選擇的空間很大。
這正是林子軒擔心的地方。
《渴望》在國內受到歡迎,除了故事能引起國內百姓的共鳴外,和華國電視臺的壟斷地位有著很大的關係。
有些地區只能收到華國電視臺,沒有選擇的餘地。
在紐約就不同了,觀眾有大把的頻道可供選擇,沒必要只看華文電視臺。
再說,《渴望》是一部慢熱劇,每天追看才有意思,投入進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真情。
因為播出時間的關係,美國華文電視臺每天只能播出一集《渴望》,加上粵語觀眾看電視的習慣,林子軒清楚《渴望》在紐約很難複製國內的成功。
看完《渴望》,劇組成員回房休息,明天還要繼續拍戲。
由於劇組成員在紐約人生地不熟,交流上存在問題,這些天的拍攝遇到了不少麻煩。
比如,在拍攝地下室的戲份時,為了圖便宜租用的地下室離黑人街區較近,治安混亂,一不小心拍攝器材就不見了。
這時候陳青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劇組的東西被偷之後,他跑到附近的黑市一找準能找到,這些賊都是周圍的慣偷。
劇組被偷的一個價值200美金的音響在黑市只賣10美金。
這種小事還不能報警,一旦報警不說警察怎麼處理,這一整天就甭想著拍攝了,光應付警察了,這兒不是京城,沒有人情關係可講。
還有劇組成員迷路的現象嚴重,有時候開車出去買個東西,半天回不來。
然後,電話打回來,一問才知道開錯路了,朝著華盛頓那個方向去了,好容易在路邊找個公共電話才讓眾人安心。
至於在拍攝過程中和當地人摩擦交涉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
倒不是劇組故意惹事,多數時候都是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慣不同造成的誤會。
比如,在京城好哥們之間在街上會互相說笑打鬧,但在紐約,可能被認為是侮辱和挑釁,甚至被警察認為是攻擊行為。
還有在餐廳抽菸和亂扔垃圾都會被警告和罰款。
林子軒雖然做了前期的準備,卻沒辦法考慮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對於這種突發性的事件,只能是見招拆招,他成了救火隊員,每天就是解決類似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