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串這種事在京城演藝圈很常見,就是互相幫忙的事兒。
《編輯部的故事》就有不少的演員客串,這主要還是看劇本本身怎麼樣,大家有沒有這份交情,願不願意捧場。
這一次的陣容有點大,和《京城人在紐約》這部劇在圈子裡的知名度有關。
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未拍先火,引爆了京城演藝圈的話題熱度,就算是大導演拍攝的電影也沒有這麼引人關注。
首先是150萬美金的總投資,摺合850萬人民幣,這麼多資金夠拍一部大製作的電影了。
米佳山拍攝《頑主》的時候資金只有80萬,這是華國的小成本電影。
在這個年代,即便是大導演的大製作也不過是一千萬左右的投資。
其次是姜聞的加入。
作為目前華國的一線男演員,姜聞的性子比較傲,一直在電影圈發展。
以前不是沒有人找他演電視劇,不過他一直覺得電視劇的檔次太低,沒辦法展現他的聰明才智,不過癮,不願意演。
他承認當時看劇本是想找個理由拒絕林子軒和馮曉剛,畢竟馮曉剛打過那麼多次電話,不好一見面就開口拒絕。
他想的是速戰速決,否則也不會連杯水都不給客人倒了。
沒想到他被劇本吸引,看完後覺得還不錯,這才決定接了這部戲。
還有藝術中心的這塊招牌,或者說林子軒這個知名編劇,種種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京城人在紐約》成為1992年最值得期待的劇集。
這個期待不是觀眾的期待,普通觀眾還不知道這回事呢,而是演藝圈的期待。
這時候大家對宣傳不怎麼重視,也不會花錢在報紙上打廣告,否則《京城人在紐約》早就霸佔娛樂圈的新聞頭條了。
正因為以上幾點,才能吸引不少明星前來客串捧場,並不是光憑著林子軒的個人魅力。
京城電影製片廠對此樂見其成,有了這麼多明星客串,以後電影放映的時候就是個很好的噱頭,能吸引觀眾進入影院。
想想看,到時候在電影海報上把所有明星的名字都寫上,該有多麼震撼。
結果觀眾進去一看,的確有那些明星,不過只是露個臉,連句臺詞都沒有。
好在這片子本子好,還有葛尤和徐繁,質量上有保證,應該不會被罵。
對於《大撒把》這種小眾的文藝片,能夠不賠錢就不錯了,先把觀眾糊弄進影院再說。
再說,在京城國際機場拍攝比較麻煩,要向機場方面申請,等待批准,能夠一次拍攝兩部劇集省時省力,還能為以後留下一段軼聞趣事。
拍攝完機場送別的戲份,《京城人在紐約》劇組就要準備前往美國了。
劇組不是一起去,而是先去一撥人做前期的籌備工作,第一撥包括各位主創人員。
林子軒和馮曉剛打前站,負責解決劇組的生活問題,找尋合適的拍攝場地,疏通當地的人際關係,為劇組後續的拍攝提供便利。
等到前期籌備結束,攝製組的其他成員才會來美國進行拍攝。
這麼做是為了省錢,別看這部劇投資那麼高,美國的消費水平也不低,艱苦樸素的革命傳統不能丟,能省則省。
姜聞也會一起去,他打算在拍攝前到美國體驗生活。
比如到中餐館刷盤子,到華人在美國開辦的製衣廠實習,還要觀察華人在美國的生活狀態,如此才能精準的把握王起明這個人物。
像他這種演員不缺少創造力,缺少的是對生活細節的把握,對於沒有在美國生活經驗的姜聞來說,這個過程很有必要。
這時候的演員對角色很認真,不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