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的,京城進入了冬天。
一到冬天,供暖就會成為大問題,這時候還沒用天然氣,都是採用鍋爐供暖,效率很低,供不應求,所以京城的供暖期比較短。
現在正是已經入冬,卻還沒有開始供暖的時候,晚上自然會覺得冷。
有些人家會把爐子放在屋子裡取暖,等到睡覺之前把爐子再搬出去,如果貪圖暖和,忘了把爐子搬出去,容易引起煤氣中毒。
在京城,每年冬天總會有此類的報道。
收音機和報紙上也會提醒市民不要把煤球爐子放在屋子裡,以免發生事故。
慕姍姍變得忙碌起來,今年春晚的籌備工作已經展開,作為主持人,她需要參與其中。
以往的春晚不需要這麼早準備,能提前一個月左右就行了,不過今年稍微不同。
華國第一次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是在1983年,到今年剛好是第十個年頭,華國電視臺的高層準備花大力氣辦這一屆春晚,展現新時期的新氣象。
舉個例子,以往春晚邀請港臺明星的數量不會超過五個,這一屆保底是十人。
導演組正在劃定人選,聯絡港臺地區的歌星,要形象正面,有一定影響力的青年歌手。
這是華國電視臺第一次對春晚導演進行招標,誰有能力,誰的策劃好就讓誰上,而不是以前由電視臺高層指定。
“尤哥願不願意參加春晚?”慕姍姍詢問道,“我聽導演組說想把《編輯部的故事》搬上春晚,就按照電視劇的形式來一個十分鐘左右的小品。”
“是導演讓你問的吧?這個還真不知道,我問問看吧。”林子軒不確定道。
華國每年熱播電視劇裡的演員上春晚是普遍現象,去年的張凱莉就是如此。
春晚是華國最大的宣傳平臺,既能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又能帶給觀眾歡樂,很少有演藝圈的人會拒絕上春晚,不少人甚至是想方設法的擠進去。
《編輯部的故事》是今年最熱的劇集,葛尤飾演的李冬寶深入人心,獲得觀眾的認可和好評,春晚導演有這個想法非常正常。
導演應該是知道林子軒和葛尤的關係,這才託慕姍姍傳話,讓林子軒問問葛尤的意思。
而且,如果真按照《編輯部的故事》來演,小品的稿子恐怕還需要林子軒來寫。
“導演那邊就是一個想法,要是你們太忙就算了,上春晚太費精力,這一兩個月別想幹其他事了。”慕姍姍勸說道。
她只是負責傳句話,作為主持人,不會參與導演組的工作,如果葛尤願意上春晚最好,不願意也沒有關係。
林子軒知道葛尤正在為拍攝《大撒把》做準備。
他接下了《京城人在紐約》這部電視劇,總局對《大撒把》的稽核順利的透過了,本來就是一點可有可無的小問題,抬抬手就過去了。
這算是一種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交換。
作為一部反映出國潮的電影,京城電影製片廠頗為重視,等明年上面撥下來資金,就能投入拍攝了,男女主角也定了下來,就是葛尤和徐繁。
葛尤平時看著不靠譜,卻是個很認真的人。
以前跑龍套的時候就是如此,演的特認真,愛琢磨戲,現在自己演主角了,更不能放鬆,他拿著劇本在家裡正琢磨呢。
他和姜聞不同,姜聞有意見會和導演提出來,甚至會發生激烈的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