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的動作很快,第二天就把《編輯部的故事》的大綱發下去讓大家討論。
她雖然是藝術中心的領導,能夠做出決定,不過這種內部討論的流程不能免掉,要讓下面的員工覺得自己的意見受到了重視,也能避免被人說成是獨斷專行。
就算是走走過場,流於形式,也要做到位,不給人留下話柄。
在單位工作就是這樣,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在外人看來可能顯得僵化,沒有效率,但這是一個單位能夠穩定執行的基礎。
下面的員工不是傻子,看到大綱上的名字,心裡就有譜了。
在華國電視臺上班,還是負責電視劇製作,以前或許有人不認識林子軒,不過隨著《渴望》的熱播,林子軒的名字被圈內的人熟知。
電視圈內的人和觀眾看待一部電視劇的視角不同。
觀眾看的是劇情和演員,圈內人看的是製片、導演和編劇,這三者是一部電視劇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至於演員倒不是那麼重要。
是電視劇成就了演員,還是演員成就了電視劇,這是很難說清的話題。
但在電視圈內,一般認為是電視劇成就了演員。
只要製片有手段,導演有能力,劇本出彩,演員還不是隨便挑,說句不客氣的話,捧誰誰紅,演員就是流水線上的作業員。
很多時候都是說某某演員是某某導演捧紅的,很少說某某導演是某某演員捧紅的。
這是大多數電視製作幕後工作人員的看法,如此能彰顯他們的重要性。
當然,演員對電視劇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是那些演技好的演員,能提升電視劇的檔次,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作為《渴望》的策劃和編劇,林子軒雖然沒有在觀眾中出名,卻在電視圈裡有了名聲。
而且,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大家都在電視臺上班,林子軒和慕姍姍的關係瞞不了人。
這時候,京城電視藝術中心只有二十多人,一部分是原來華國電視臺的員工,算是李虹的親信,一部分是李虹從外邊拉來的幫手。
可以說都是李虹的人馬,她對那些首鼠兩端的人沒有興趣。
明白了李虹和林子軒的關係,底下的人自然清楚李虹想要拍攝《編輯部的故事》,除了個別人擔心這個本子有點冒險外,其他人都沒有意見。
畢竟有了《渴望》這部大熱劇在前,誰也不敢說《編輯部的故事》就不能大火。
林子軒懂得做人,他把大綱和故事內容寫出來,讓大家參與後面的創作。
在單位吃獨食會遭人嫉恨,利益均攤,和光同塵才是正道,這不是一個張揚個性的年代。
他不想讓李虹難做,作為一個團體,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在和李虹商量後,他重點寫作《外來妹》這個劇本,這個本子和花城電視臺合作,可以為藝術中心換取資金的支援。
花城電視臺在前些年就嘗試了製播分離,花城有不少私營或者來自香江的影視公司。
他們的資金充沛,和當地電視臺合作,採用內地演員和香江演員聯合拍攝的方式,把香江的資金和演員推向內地。
這和寶島電視臺想和大陸合作拍攝電視劇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