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哥給孩子起名為王野草,養在王大山名下,但堂哥對這個兒子也付出了所有心血。
王野草人如其名,如野草般頑強生長。
他自小就比村裡其他孩子成熟聰慧,因為親爹和養父對他都不錯,所以他長得也更壯實。
五歲大的時候,他就成了村裡一群小孩的頭兒。
這些孩子有的比他大上兩三歲,有的比他小一兩歲,但無一例外,全都叫他大哥,村裡人都說這孩子長大肯定有出息,甚至因此對王大山也沒有嘲諷聲了。
因而即便不是自己親生的,王大山也仍然為這個兒子驕傲。
但王野草和他一點都不親,和所有人都不親,只和比自己大三歲的姐姐王苗苗親暱。
王苗苗性格溫柔,話也不多,但骨子裡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倔強。
她恨王家人,包括那個親生父親,名義上的堂伯。
她對母親韓檀算不上恨,只是不喜歡對方那樣懦弱無知的做派,可在奶奶和王大山想要欺負韓檀的時候,她還是會擋上去。
只是每次的維護,換來的都是一次次的毒打痛罵,以及韓檀的瑟縮和旁觀。
王苗苗小小年紀就看透了一切,沉默地生活著。
她負責家裡幾乎大半的家務,也負責照顧自己的弟弟王野草。
小小的孩子從小跟著她長大,學會的第一句話也是“姐姐”。
一聲姐姐,成了最深的羈絆。
王苗苗對誰都不在意,唯獨在意這個弟弟,好在王野草也如她一樣,在意她這個姐姐。
王野草漸漸長大,有了能維護姐姐的能力,王苗苗在家裡的情況也漸漸好了起來。
她笑容多了,話也多了,還時不時和弟弟一起去山裡摘果子,抓兔子。
而她那張漂亮臉蛋也引起了村子裡不少人的覬覦。
這其中,就包括和她同歲的村長王樹根。
王樹根那時候還是個半大小子,村長是他的親爺爺,他上頭還有兩個哥哥。
作為家裡最小的孫子,他是被家裡人寵慣著長大的,可以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他想要王苗苗做自己婆娘,他父母就去和王家透露了這個意思。
王家欣然接受,甚至都想著早點把事兒辦了。
可計劃趕不上變化,老村長去世了。
按照村裡的習俗,王樹根需要守孝兩年,不能辦喜事。
但他也不急,反正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要娶王苗苗的,那王苗苗就只能是他的。
別說是守孝兩年,就是五年八年,王苗苗都得等著他去娶。
然而就在爺爺去世的那一年,外面的世界變了,村裡也變了。
鎮子裡來人宣傳教育,還帶來了一位叫何財的支教老師。
何財二十出頭,油頭粉面,戴著眼鏡,整天穿著襯衫西服褲,踏著小皮鞋,斯斯文文的樣子和村裡漢子完全是雲泥之別。
村裡大大小小的女人都被吸引了,王苗苗也是。
但王苗苗並不是看上了何財,她是透過何財,看到了村外的世界。
因為政府規定,村裡男孩女孩都必須上學掃盲,十六歲的王苗苗便也和其他孩子一起,坐進了教室。
教室裡其實也沒多少人,滿打滿算也就五十多個學生,這些孩子年紀不一。
十一歲的王野草也和姐姐一起上學,是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