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陰極震盪器同軸諧震研究有些複雜,季椽前世完全沒有接觸過這項技術,他是完全依靠自己頭腦中的知識鑽研出來的。不過由於是未來的知識,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不瞭解他的研究基礎,季椽只能在研究中一邊教一邊指導他們實驗。
因此每次在正式研究前,他都要花上一到兩個小時開個學習會議。
“同軸虛陰極震盪器其實是一種新型的高功率微波器件,它比原計劃要研究的軸向技術輸出功率和效率更高。”季椽在黑板上掛出虛陰極震盪器的設計圖,這張圖已經是經過幾十次修改的最終效果圖。他看向下方端坐的研究員們,其中不乏頭髮花白的學者,就連教科書上的李院士也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他原本參與的是核心的磁通壓縮發生器專案,然而在旁聽過季椽的會議後,他便抱著筆記本來上課了。
季椽:“……”
欽佩於老前輩們的虛心好學,同時壓力也很大,在他們面前總感覺自己知識淺薄,好似班門弄斧。
不過工作就是工作,研究中不能存在一絲誤區,該說明的地方還是要說明。
“我們在蘇聯時做過相關實驗,當時得出的輸出波導為0.04p,頻率、峰值、陽極皆不理想。”季椽在黑板上寫出了滿滿數十個公式,轉頭看向大家。不用多做解釋,所有人都能看出它的數值過低,達不到破壞軍用電子的效果——這就是所有人都是高階研究員的好處了。<模式?”<,tf模式都已試過,失敗了。”<,tf模式是指圓波導實驗的三種研究方式,作用是研究諧振頻率的振腔長度變化,在同軸頻率研究中至關重要。可惜幾項實驗都失敗了。
如果只有這個時代的知識水平,季椽能做的也不過是重複重複再重複的實驗,好在他有未來的知識做為基礎。
而且……
“我認為比起研究模式,我們應該先解決波導引數的問題。根據諧振頻率的結構方式計算已證明是錯誤的,因此我們有個新的想法。”宋冀寧起身,為季椽補充接下來的講解。
有未來知識的,不僅僅是季椽,還包括接受他教導的宋冀寧。
撇除重生這點外,季椽的頭腦其實不如宋冀寧,宋冀寧天生就是當科學家的料,當他決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標時,他迅速追上了季椽。現在的研究中,很多突破性進展都來自於宋冀寧。
當然,季椽不會嫉妒,他只會為小宋哥高興。
他樂於看到小宋哥走上未來的道路,並且比原本走得更高更遠。
而且,只有一個人的優秀實在太扎眼了,兩個人反而成了平常,季椽私底下經常聽到蘇聯和華國的研究員們互相問:“你們蘇聯華國是怎麼把這兩人教得那麼優秀的?”
他們都以為,季椽和宋冀寧那麼優秀,一定是對方的教育水平高。
一個天才是天才,兩個天才,就肯定是教育的成果了。
喜歡國家制造請大家收藏:()國家制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