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294章 大偏離
開元二十八年, 大唐南洋都護府遠海貿易船隊終於揚帆起航,再度踏上了前往米洲的冒險之旅。
原定計劃應該在開元二十三年就出發的,但因為京城接連出了幾件大事,鬧得人心惶惶不說, 皇帝也因為壽王之死而心存餘悸, 一直要求748在灣州待命,不許它出海行船。
可是把統氣的夠嗆, 在後臺沒少問候李隆基全家。
你說你不是都信方士磕丹藥了嗎?怎麼還拘著咱們這些講科學的不讓走?道不同不相為謀啊!
這一耽誤就是五年!
普通人一輩子能有幾個五年?
宿主都從青嫩小鮮肉給耽誤成幹柴老臘肉了!
大壯:……
大壯抓了抓頭。
“我還行吧……人不都說男人四十一枝花, 我現在剛過不惑, 要腰身有腰身,要肌肉有肌肉,誰臘肉我也不臘肉啊, 我覺得我比李琮還顯年少呢。”
也真不是大壯吹牛,他現在跟李琮站一起, 誰也想不到他其實比李琮還大了一些,都以為郯王比他年長呢。
這一方面是大壯這些年堅持鍛煉、健康生活的功勞, 但何嘗不是李琮長期政務纏身、思慮勞神的結果?
這些年李琮的日子過得不算艱難, 但也遠遠談不上安逸。
最主要的原因是長安城裡不太平,李林甫和楊國忠兩個權臣鬥得厲害, 王皇後和京兆韋氏又在朝野大力為陝王造勢,朝中儼然出現了好幾個派系。
按說楊國忠是都不過李林甫的,李林甫在朝中浸潤多年, 又是宗室出身,楊國忠一個小疤癩根本不是李相爺的對手,沒幾個回合就要敗下陣來。
但架不住楊國忠背後有得寵的楊氏姐妹, 只要小楊氏哭一哭求一求,楊國忠踩進去的那些坑就能糊弄過去。一來二去楊國忠自己也看明白了, 幹脆眼觀鼻鼻觀心,皇帝讓他幹啥就幹啥,完全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工具人的存在。
他之所以能屹立不倒,那是因為陛下需要有個人在朝堂上牽制李林甫和韋堅,三足鼎立才是最穩定的,一旦有一方失勢,這個平衡就會被瞬間打破,陛下也不能過得這麼安心了。
想通了關竅之後,楊國忠對自己便有了清晰的定位。他一方面賣力地在朝堂上躥下跳,在私底下也加大了搜刮貪墨的力度。
他整個人算計政鬥不行,但琢磨人性還是有點天分的,知道皇帝就喜歡他有私心,有貪欲。
以前朝中有個叫薛大壯的小子出身跟他差不多,可人家可比他能幹多了,什麼榨油改農具飛天入海都能幹,但那又怎樣?還不是因為為人過於清高,現在還被陛下打發到南洋海島上種地,一點福都沒享到。
陛下需要薛三這樣的人幹活,但卻不需要有個道德標杆在他跟前杵著。天子天子,乃是天命所歸的人,帝王都有人慾有短板,憑什麼你一個臣子成了完人呢?你又不是神仙!
別說,楊國忠還真是精準地把握了李隆基的心思,官職一路坐著火箭往上拔,很快與李林甫和韋堅打得有來有回,讓皇帝能安心坐山觀虎鬥。
但就是苦了大唐的百姓。
李琮雖然遠在南洋,但他身為南洋大都護每兩年就要回京述職,也沒少見證朝堂政鬥的殘酷。
但他孤懸海上,又是早早便退出了太子之位的政鬥。雖然三方人馬都有意拉攏他,但也真沒把南洋都護府當回事,饒是這樣,依舊讓他疲於應對。
暴風眼中的李琮當然不願意748走,他還指望著有事找薛先生商量呢,出海什麼時候不行。
但748等不得了。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從開元二十三年拖到開元二十八年,統已經隱約有種倒計時的預感,宿主的第三劇情節點要是在不通關,可能會發生不可挽回的事情。
於是在748的一再要求下,李隆基和李琮終於同意船隊啟航,二次前往米洲大陸。
船隊出了灣州港,大壯終於長舒了一口氣。
一晃十年,他終於又過上了自由航行的日子。說起來雖然漂流太平洋十分辛苦,看那種身心自由的感覺是任何地方都比不上的,哪怕吃糠咽菜也比在興慶宮的大殿站樁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