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279章 大換防
吐蕃使者這次來大唐, 原本想探一探天竺棉的貿易。
當年李琮還在任安西大都護的時候,除了大力發展羊毛手工業之外,還應748的要求在西域適合的地方大量播種了棉花,逐漸培育了棉紡業的雛形, 讓棉花成為安西軍兵冬季禦寒的主要織物。
當然, 後世最優質棉花的産地在此時還是一片豐茂的草場,畜牧業的入門難度要遠遠低於棉花種植業, 所以安西都護府雖然安排軍屯種植棉花, 但那也只是為了滿足自身禦寒的需要, 並不把棉花作為對外交易的主要商品。
這個缺口,被金城公主敏銳地捕捉到了。
她果斷下手,說服尺帶朱丹派大軍翻越喜馬拉雅山, 攻入天竺。
彼時天竺地區還只是一些零散的土邦國,吐蕃軍隊雖然在面對大唐安西都護府的時候被壓著打, 但對付摩揭陀等南亞小國宛如摧枯拉朽,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達恆河中游, 並在恆河邊豎立鐵柱劃定勢力範圍。
對天竺的大勝讓吐蕃貴族們欣喜若狂, 畢竟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南亞次大陸是連線海洋的關鍵區域,這裡土地富饒, 糧食資源豐富,正適合吐蕃的擴張需求。
於是吐蕃軍乘勝追擊,一路東擴至孟加拉地區, 佔領了恆河三角洲半壁江山。不過吐蕃國雖然佔領了恆河三角洲,在孟加拉地區建立了軍事據點,但卻並沒真正對本地土邦實施統治。而是在此設定了一位“德論”軍事總督), 透過當地土邦間接徵稅。
吐蕃第一位孟加拉“德論”乃是金城公主的衛隊兵馬使,他在日後也成為孟加拉的實際控制者, 掌握著公主府最大的財路,棉花貿易。
但孟加拉空有棉花,棉紡織業並不發達,本地人完全談不上什麼種植技巧,棉花收的好全靠三角洲農業的富饒,所以從土邦收回來的大量棉花,想要真正變成金錢,那還要透過與大唐的貿易。
吐蕃特使來的目的之一就是談貿易,確切的說是希望大唐開放對吐蕃棉花的採購,並允許吐蕃商人在大唐自由販賣棉花。
這之前是不被允許的,規矩是748在安西都護府的時候定下的,當時主要是為了保護本地剛剛興起的羊毛工業。
畢竟羊毛産業把磧西諸國牢牢串聯在同一條利益鏈上,就沖著這源源不斷的金錢,突騎施和後突厥也不好太鬧事。
可如果換成了棉紡業,源頭材料棉花目前只有大唐和吐蕃種植,而且吐蕃的南洋地區産量還十分可觀,很容易變成吐蕃一家獨大的局面。
讓別人掌握貿易體系的主動權,這並不符合大唐的利益,所以李琮從始至終就沒開這個口子。
現在安西大都護換成了李亨,金城公主就想再來碰碰運氣,說不定這次李隆基就能同意呢。
反正大唐也是需要棉花的嘛!論保暖性棉花不比羊毛差,何況她還是實打實的皇室血脈,與其讓那群草原蠻子吃的溝滿壕平,不如給她,好歹沒便宜了外人。
於是足球比賽過後,吐蕃來使恭敬地向李隆基轉達了金城公主的請求。
李隆基可不傻,他兒子能想到的事兒他怎麼可能想不到,腦子一轉就明白了金城公主的企圖。
他心裡暗暗嘆氣,心說也不怪金城有了私心,她一個年輕小娘子被迫遠嫁吐蕃,想活得好也是人之常情,為自己多謀劃些算不得什麼。
可偏偏,棉花這個路子暫時是不能開的,要開也得等安西都護府在磧西把棉田推廣出去,不能讓吐蕃捏住大唐的衣領子。
滋養吐蕃,那就是在滋養大唐的臥榻之敵,吐蕃要真是在棉花貿易中吃到了甜頭,那便更不會停下擴張的腳步,再加上吐蕃棉擠佔突厥羊毛,早晚西域要再起戰端。
他想了想,沒直接回答吐蕃使者的問題,反倒笑著說起了南洋都護府的咖啡和巧克力。
不但說,他還讓內侍端了幾盤上來給吐蕃使者品嘗,並大加稱贊著米洲食物的神奇效力,聲稱喝下一杯便能將精神百倍,一整夜都不知疲倦。
吐蕃使者信了,他請求大唐的皇帝恩賜此物讓他帶回去獻給公主,李隆基十分爽快地答應了,給吐蕃使者批了整整一車,還召禦膳房的人詳細告知其食用的方法。
這也算是他給金城公主的替代補償吧,一種可以恢複精力的藥水,只要運用得當,金城一樣能夠獲利良多。
軍將足球賽過後,京城風頭最勁的年輕軍將非高仙芝莫屬。
原因無他,高仙芝太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