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李林甫也是個妙人兒,知道武惠妃最擔心被送去寧王府撫育的壽王。壽王李清是武惠妃的第三子,甫一出生就被李隆基以擔憂惠妃身體為由,送去給寧王李成器的正妃元氏撫養。
寧王妃養侄子養的十分認真,十數年間李清一直長在寧王府,很少與母妃相見,直到開元十三年才重新回宮。
武惠妃想與兒子拉近感情,可惜她還有年幼的盛王要養。李清與親母分離了十幾年,再回宮已然接近成年,母子兩雖然都有意與對方恢複關系,卻又都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每每相見總是相顧無言。
這個時候,李林甫的出現便有如神助。
李林甫是李唐宗室,是長平王李叔良的曾孫,真論起來乃是李清正經的長輩。
偏他又是個再精明不過的人,精通音律,言語動聽,都不怎麼費心便博得了李清的好感,還被其引為知己,時常一切談文論道。
李林甫也借機勸說李清,要他多多親近自己的母親,一來二去果然有效果,武惠妃十分感激他。
畢竟是寵冠後宮的女人,有惠妃幫忙的李林甫越發順風順水,很快成為皇帝面前的紅人。
“呵。”
一說起武惠妃和李林甫,薛國公主便面露嘲諷。
“那武氏是個再長袖善舞不過的人兒,結果對自己兒子反而束手束腳,她若是拿出一半兒的手段擺布壽王,哪還用得著李林甫,壽王不也是男人嘛!”
“青陽,慎言!”
王守一恨不能一把捂住妻子的嘴巴。
這可不是在祁國公府!這是在灣州在南洋!武家不是也有人在島上呢?!
薛國公主也自知失言,啐了兩口,低聲道。
“我這不是心疼你嘛!那李林甫如此囂張,他要不是攀上了武氏,他憑什麼能跟你大呼小叫的,以前姜皎活著的時候他可不是這副臉孔!”
姜皎是李林甫的舅舅,楚國公,從年少時便與李隆基和王守一相交,李隆基登基以後,姜皎更是一躍成為殿前大紅人,風頭一時無倆。
姜皎的妹妹嫁給了李林甫的父親李思誨,長平王一脈到李思誨一輩已然淪落,李林甫的親爹終其一生只混了個揚州參軍,正七品,比薛大壯還矮了幾級。
可以說,李林甫完全是依靠舅父姜皎的拉拔才能在朝中站穩腳跟,待姜皎病逝,李林甫便在朝中沒了靠山,思來想去,還是投了武惠妃。
王守一那時候也不是不生氣的,畢竟他跟姜皎相交多年,李林甫明知道武惠妃跟王皇後立場沖突,不來投他王守一偏選了武氏?這是看不起他還是怎地?!
其實他想的沒錯,李林甫就是看不起他。
李林甫覺得王守一這兩口子沒腦子,之前要不是運氣好,早就折在興慶坊厭勝案中了。王家其實最有腦子的就是老國公王仁皎,王仁皎一死,王皇後和王守一都不是武惠妃的對手,到時候不但借不上力,說不定還要跟著吃瓜落。
而且彼時武惠妃麾下空虛,她能依靠的武家無人在朝,自己投了便是頂樑柱,以後前朝後宮相互配合,彼此間也不用區分主從,乃是最得利的合作模式。
於是有了武惠妃的助力,李林甫接連在朝中狙擊了太子和陝王,還成功駁回王守一難得一次的上奏。
就很氣!
王守一能不生氣嘛,畢竟自己在大朝上失了面子,差點淪為滿朝文武的笑柄。
但他還能說什麼呢!?李林甫句句話都說在陛下的心坎上,說不得這就是陛下本人的意思,說起來還是他們這次太著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