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72章 放著懸賞讓我來!
橋東村是個什麼地方?橋東村是個正在努力抗旱抗蝗災的地方。
一進入夏天, 海州的天氣便越發炎熱,原本應該有的春雨遲遲不來,一直拖到了初夏,依舊是天天烈日當空。
這種情況, 就算是不甚擅長農事的張說張刺史也知道, 今年怕是要大旱了。
好在之前他早有準備,派人參加了橋東村的找水班, 培養出一批有找水經驗的工匠。
這批人現在被張說排至海州全境, 逐鄉逐鎮的排查, 遇有旱情嚴重的就地幫忙打井。
郯王李琮也參與幫忙,他在748的指導下鍛出了一套簡易的打井工具,純鋼鑽頭, 比用鎬頭挖井省時省力,大大提升了找水的效率。
但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找到水源的, 有些地方便是地下有水也挖不穿地表的厚巖。
李琮跟著挖井隊走了幾次,深感農人種地的不容易。
可有什麼辦法呢?種田原本便是靠天吃飯的行當, 要是一年下來風調雨順那就要感謝蒼天, 旱澇交織才是生活的常態。
回到橋東村,李琮先是在後山冶鐵場悶了幾日, 悶不住了他便找上748,問它有沒有避免天災的辦法。
748誠實地搖頭。
“沒有。”
“這事兒現在你就甭琢磨了。人類要在千百年後才可能擁有借力打力的能力,但也就是借力打力, 直接控制天氣是不可能的。”
“連你也做不到嗎?”
李琮十分失望。
他以前住在宮中,每年開春宮裡雖然也會舉辦勸農勸桑的儀式,但那也就是一種儀式, 他從未直面過真正的農人,正視他們的辛勞與苦痛。
可當他看到幹裂的土地、枯萎秧苗, 看到百姓臉上的絕望和麻木,說沒觸動是不可能的,現實的沖擊感可比書本上的文字強的太多。
於是李琮把希望寄託在自己的煉鋼爐裡,他希望鑄出更便利的工具找水,有了水井便能灌溉農田。
但現實告訴他,工具不是萬能的,即便他捨得用最優質的鐵礦,但打不穿就是打不穿,拼上命去也沒有水。
所以還能怎麼辦?還有什麼辦法能抵抗天災嗎?!
“倒是有。”
748盯著李琮忽然亮起的眸光,一板一眼地科普。
“深耕、消殺、滅蟲,也許能減輕一些旱災之後的蟲患。”
“如果是發了大水,那災後的救助和消殺同樣重要。要告訴大家不要食用水裡的死雞死鴨和其他牲畜,要飲用燒開的水,要及時處理屍體,務必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瘟疫爆發。”
李琮點頭,將748的話牢牢記在心裡。
然後他又問。
“你說的這都是災後的要點,那我們能不能在災害發生之前做點什麼,田裡的秧苗真的救不了了嗎?”
748搖頭。
很遺憾,現在什麼都做不了。
畢竟大唐現在的主要作物都不是抗災種,耐幹旱能力一般般,遇到今年這樣的大旱之年就真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