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石逸與孫玉伯在午飯之後就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前去報到了,他們即將開始為期三個月的短期培訓,培訓點在離昆明七十公里外的一個地方,那裡是部隊上飼養軍馬的地方。
當然那裡飼養的馬不全是上陣殺敵的戰馬,也有像果下馬那樣用於運輸的馱馬,在雲南這個地方,部隊的給養的運輸主要還是依靠馬匹,雖然有大量的民間馬幫運輸,但部隊還是需要飼養大量的馱馬,比如用來拉火炮等大型裝備的時候,還是需要自己的戰馬。
這些戰馬往往在戰時會產生巨大的傷亡,甚至在和平時期,由於部隊頻繁的各種任務,馱馬的使用率與淘汰率都是極高的。
蕭石逸他們兩人走之後,炊事班更加的冷清了,楚留香與東方木老團長坐在院子中,他們在享受著這難得的閒暇時光,而郭大路似乎更加高興,他決定做一道美食以增加這難得閒暇時光的氛圍。
這道美食是水靈光曾經跟郭大路說過的——昆明豆花米線。
自從第一天吃到水靈光煮的小鍋米線,郭大路其實就喜愛上了這種當地特色美食,他現在已經知道,在昆明,在雲南,米線的吃飯不下幾百種,是雲南當地能與土豆吃法相媲美的,也是唯一能相媲美的小吃。
豆花是與豆腐同時產生,在我國據說春秋時期就有了,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孔子發明的豆花。
但楚留香炊事班所有戰士他們更願意相信另外一個傳說。
古時候打戰,大豆作為一種軍糧隨著軍隊到處出征,由於颳風下雨等,一些大豆被雨淋水泡,在一次次偶然之中,軍人們發現被水泡過的大豆居然能變化成一種非常容易食用的東西。
後來經過軍隊眾多火頭軍的改造,終於豆腐還有豆花就被創造出來了,而且他們發現,這比單獨吃大豆更加利於消化,同時吃多了還不會放屁。
對於這種新的食物,古代士兵們非常喜歡,因為打了一天的仗,又飢又渴的他們,一碗豆腐或者豆花能讓他們本來就疲勞的身軀得到很好的養護。
同時豆腐豆花的存在讓那些受傷計程車兵們能更加容易進食,於是豆腐和豆花都成為中國曆代軍隊中必須具有的一道軍糧。
後來,豆腐還有豆花的製作方法傳到了寺廟裡,這對於不吃肉食的僧人來說,彷彿找到了補充蛋白質的一道絕佳途徑,於是,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豆腐就逐漸發展出到現在幾百種不同的做法與成千上萬中豆腐的做法。
郭大路首先把昨晚他就泡好的大豆從桶裡撈了出來,這些大豆經過一晚上加上今天白天一上午的浸泡,已經吸飽了水份
他用手抓了一把,然後捏了一下,他非常滿意地看著院中的楚留香還有東方老團長笑了笑說:“豆子泡的不錯,現在可以用來磨豆漿了!”
“大哥,你去那裡磨?”譚秀才在值班室問。
“一會百里追還有方寶玉回來,你就知道了!”郭大路說。
“難道他們去把石頭磨盤搬過來?”譚秀才有些不可思議地說。
“呵呵,一會你就知道了!”郭大路神秘地說。
而譚秀才則望向了楚留香,希望楚留香能給他答案。
楚留香則故意避開了譚秀才的目光,然後對著東方木老團長說:“按行程,二哥他們應該到成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