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郝濤他們去拿食材,12號炊事班班長轉身走向灶邊,他決定先完成26號炊事班留下的泉州蘿蔔飯。
26號炊事班已經將配料全部搞好,孔波只需要完成炒制即可;
泉州蘿蔔飯名氣很大,孔波自然知曉如何做;
孔波是跟著二野解放福建的老兵,他們“硬骨頭連”就曾經在福建獲得過一次集體二等功;
那次戰鬥,全連130多名戰士,傷亡比例達到40,在解放戰爭中後期,一個老牌英雄連隊達到這樣的傷亡比例已經是很罕見了。
但他們就是用這樣的犧牲為部隊換來了全殲一支欲透過美國軍艦逃往臺灣的國民黨主力師。
巧合的是,這場戰鬥下來,孔波炊事班所在的連隊就是在泉州修整,並在哪裡補充了大量新戰士;
孔波知道,在泉州當地,蘿蔔飯準確的稱呼是“鹹乾飯”;
但在部隊裡大家都還是叫蘿蔔飯,因為這樣叫,不是泉州當地的戰士才能快速理解;
面對這樣一種沒有肉的蘿蔔飯,孔波決定,尊重26號炊事班,繼續按他們的想法完成;
說破大天,26號炊事班畢竟與自己同屬一個師,以後見面的機會還多著呢,不可完全得罪啊!
按道理泉州蘿蔔飯是需要用新鮮大米煮出來的,是一種煮飯、燜飯,而不是炒飯;
可是對於這些參加過解放福建的戰士來說,只要蘿蔔與大米配在一起,他們就叫泉州蘿蔔飯;
當初在福建吃的蘿蔔飯實在是難以忘懷,久而久之,蘿蔔炒飯也被戰士們叫做泉州蘿蔔飯。
以至於到後來,有炊事班做出正規的泉州蘿蔔飯,因為是煮出來的,燜出來的,被很多戰士批評為假冒偽劣的泉州蘿蔔飯;
這樣的評價搞得很多炊事班哭笑不得,後來很多炊事班才搞明白為什麼;
並不是戰士們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泉州蘿蔔飯,而是用炒的方式,飯裡的油水要比煮出來的正規泉州蘿蔔飯多很多啊!
孔波先把26號炊事班早已切好的蘿蔔丁放入油鍋內爆炒,當蘿蔔開始變色,取出裝入盤中;
鍋中起新油,待油溫7成熱,放入木耳、黃豆、紫菜炒香;
這時,再將已經炒制斷生的蘿蔔丁與鍋內眾多食材混合翻炒;
這次,蘿蔔本身的水分在高油溫下開始溢位,孔波急忙倒入早已準備好的米飯;
米飯他同樣是20公斤一鍋,對於現在他們使用的行軍鍋來說,20公斤一鍋是標準數量。
當米飯裡的蘿蔔丁徹底變色,變成一種晶瑩的白色時;
孔波往鍋內倒入了少量熱水,蓋上鍋蓋燜煮;
這最後的一道程式,是孔波自己摸索出來的,因為這樣既有正宗泉州蘿蔔飯的大部分美味,也能滿足戰士們喜愛高油脂的需求。
當去補充食材與柴火的郝濤與顧可回來之後,孔波的那一鍋不正宗的泉州蘿蔔飯已經完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把這鍋炒飯先保溫起來,等會所有炒飯一起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