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樓...鳳鳴城最好的酒樓。
在鳳鳴城的街市一帶,那裡的酒樓林立、繡旗招展,十分的漂亮,忻樂樓、和樂樓、遇仙樓、鐵屑樓、仁和樓....光這些名字排過去,你就可以想象這條街的規模有多大。
但是在這些酒樓中,首推的就是這清風樓。
清風樓的創立者是一位書生,他家是從商的,不過,希望出個讀書人,畢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只是可惜這位書生因為沒有身份地位,所以只能鬱郁不得志。
後來這位書生只能放棄希望,開了這家清風樓。
清風樓有三層樓那麼高,此時的晉國三層大建築往往是建兩層磚石臺基,再在上層臺基上立永定柱做平坐,平坐以上再建樓,所以雖說只有三層樓,實際已經非常高了。
如果晉國人到我們們今天的樓房來看一看,他們或許會認為我們住的是鴿子窩。
到底有多高,站在清風樓的第一層,就可以俯瞰李葳蕤家的王府。
清風樓門前豎立著朱黑木條互穿而成的杈子,這在晉以來,要官至三品以上的府第才有資格用。
提醒你下馬下轎,還有專人伺候,類似於今天代客泊車的服務檯。
酒樓門首扎縛的綵樓歡門,讓你還沒有進入酒樓就感受到一種華貴的氣息。
酒樓每一層的頂部都結紮出山形的花架,裝點著花形、鳥形的飾物,就像今天夜店閃爍的霓虹。
門前站著兩個迎賓的夥計,他們“頭戴方頂樣頭巾,身穿紫衫,腳下絲鞋淨襪”,對人彬彬有禮,口裡喊“晚上好!歡迎光臨”。
其實,清風樓說是酒樓,卻不是單純喝酒那麼簡單,基本上類似於今天的會所。
進了酒樓是一條寬闊筆直的主廊,南北天井兩廊各列小室,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小包廂,當時稱為“酒閣子”。
清風樓,達官貴人、平民百姓都可隨意出入,但進酒樓也有個規矩,不可輕易登樓上閣。如果不準備破費太多,就不如在樓下找個“散座”,因為進包廂是要收包廂費的。
不管包廂還是散座,只要你一入座,凡是下酒的羹湯都可隨意享用,全場免費,就像今天的韓國料理,泡菜是免費供應的。即使來十位客人,每人要一味羹湯也無妨,過賣、鐺頭熱情招呼,明檔、選單應有盡有,上百種菜餚,傳唱如流,酒未到先設數碟“看菜”—冷菜先上!待舉杯又換細菜、熱菜,極意奉承,絕無違誤,服務質量肯定令你滿意。
酒樓的器皿餐具也極盡奢華。如果是二人對酌,一般用一副注碗,兩副盤盞,果菜碟子各五片,水菜碗三五隻,而一桌銀酒器皿下來總得值個百餘兩紋銀。
而且清風樓還有吹拉彈唱的樂伎在你旁邊伴奏助興。這些吹簫、彈阮、歌唱、雜耍的人叫作“趕趁”。經常有百姓在生活無著的情況下,選擇去酒樓當“趕趁”。
因為酒樓的主人為人不錯,所以只要會唱個曲兒能逗個樂的,就予接納,讓他們在酒樓謀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個人發財,也要讓大家有錢賺。清風樓生意興隆,跟那位書生正確的經營理念是分不開的。
當然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在這家清風樓吃一頓飯,花的銀子也是很多的,不過,李葳蕤有銀子,餘夏現在每月還是最低送五萬兩銀子給這個小傢伙。
為什麼?...鹽,香皂,都收歸朝廷了,餘夏為什麼還要給李葳蕤銀子,就因為李葳蕤真心將餘夏當成朋友,就因為李葳蕤可以在最危險的時候,還為餘夏考慮。
這樣的朋友,餘夏是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