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青山城迎來了一件大事。而且這件大事還是大好事,那就是青山城的城牆終於修建完成了。
青山城的城牆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有城門兩座...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
青山城建完的那天,餘夏十分的高興,城牆的建成不但讓餘夏有了安全感,也讓青山的城的百姓有了更大的安全感。
還有就是,餘夏也終於開始建造青山城的內部了。
首先餘夏要在東西兩市建造商鋪,這些商鋪或賣或租,而在居民區,餘夏也準備建造大量的別墅和小區,用來出售和販賣。
還會在居民區建造足球場,羽毛球場等體育設施。
這樣一來青山城百姓的幸福感會直線上升,也容易吸引青山城商業的欣欣向榮。
........................
“公子...!”
一座白色的四層大樓...大樓坐落在落櫻臺上,是餘夏和青山城六位部長工作的地方,名叫城主樓。
餘夏的工作地點是在第四層,整個第四層都是餘夏的,有個小陽臺,坐在城主樓的小陽臺上可以俯瞰下面整個的青山城,十分的愜意。
聽到有人喊自己,餘夏抬頭一看,是方清華。
“方部長。”餘夏笑著點點頭。
方清華拿著很多需要簽字的檔案也露出笑容走了過來道:“公子,在做什麼?”
餘夏揚了揚手中的圖紙道:“青山城要鋪設地下管道,工部那邊沒有好的辦法,我就給他們設計了一種。”
這次青山城在經歷了大青山雨季的洗禮,發現排水不是很好,有的地方還被淹了,這次正好開始整修內部,所以餘夏就要求工部重新設計一下排水管道系統。
誰知道,工部的人對排水系統很陌生,這讓餘夏不得不出手,好在張志的u盤中有很多古代的排水系統。
而且歷史上關於排水系統,就已經有9000年的歷史了。根據現代的考古學家發現,在陪李崗文化遺址裡面就發現了將近9000年前的地下排水系統,裡邊的排水系統,設施雖然簡陋,但是的確有排水的效果。
還有就是距今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堡裡,就發現有排水的陶製管道,與前者相比,這種管道已經具備比較系統的排水裝置了。
在大禹治水時期,大雨就主要針對於排水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堵不如疏,給後來城市建設當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商朝時期,已經有了最早的城市發展系統,從河南偃師的考古發掘證明出當時就已經建設出了地下排水管道,當時的地下排水道,採用了排出雨水和廢水的分支管道,可以將王宮和城裡的水排到護城河外。
等到了秦漢時期,由於城市的高速發展,排水系統也更加的精密和複雜了,除了能夠起到排水作用之外,還具備了供水和蓄水的功能。
隋唐時期,地下排水系統的功能就越發的朝著多元化發展,出現了很多種功能,設定還出現了最早的,阻攔各種垃圾雜物的功能。
餘夏用了清朝時期,水往低處流的概念,在青山城的東西兩城牆北段,與北城牆的西段,建造三處向城外洩水的涵洞。
清朝時,京城裡的河道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7公里,全城水系總容量超過1935萬立方米,每平方米蓄水容量為0.32立方米,分別是唐長安城的2.4倍、3.3倍和4.5倍。這也是京城很少有洪澇災害的原因。
餘夏相信這套排水系統的設計,一定可以讓青山城再也沒有被淹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