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港灣地形複雜,王寅不願冒著船隻擱淺的風險入灣剿殺,遂命令船隊遠遠的逼著海灣放炮。
紅衣大炮射程多達十里,正是海戰的利器,可是鄭軍船隊躲在連環的島嶼之後,想打中並非易事。
天色漸晚,王寅遂下令船隊撤離,在距離南澳十多里的東山島駐紮。他手中雖然有三萬人,可卻都是水師,訓練善於操舟計程車兵不易,特別是蓋倫船這種西式戰艦,不願用在登陸奪島肉搏之中。所以,王寅需要等到金聲桓帶著步兵前來,然後以船隊運載步兵上島。
……
南澳島,鄭森坐在椅子上,臉上愁雲慘淡。
慘敗,接連的慘敗,讓這支剛舉兵不久的靖難之師士氣低落,再無一開始奪金門、佔廈門,攻下泉州數府時的那種士氣高昂!
而作為大軍的首領,鄭森也從剛開始的意氣風發,到現在愁容慘淡。
韃虜入侵,流民遍地,山河震盪,大明的局勢是那樣危若累卵,面對這種局勢,鄭森少年進學之時便立下大志,要效仿先賢,齊家治國平天下,作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
然而就在大明最危急的關頭,齊王陳越橫空出世,救出皇帝崇禎,擊敗試圖篡位的福王,使得危若累卵的大明局勢穩定下來。
而當時身在南京國子監讀書的鄭森對陳越是何等的豔羨,簡直把陳越奉為心中的偶像。
故在後來的滿韃南下,一支八旗渡江攻到南京城下時,鄭森挺身而出重整潰敗的鄭家勤王軍,並在守衛南京的戰鬥中立下了功績。
而鄭森也因此而步入仕途,先後擔任監軍道巡撫這樣的要職。在接下來的數年,鄭森帶兵鏖戰在湖廣浙江,戰西賊,打順賊,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陳越帶兵北伐,鄭森奉命帶兵守襄陽,威脅關中的順賊。終於陳越北伐成功,把滿韃趕出了關內。那個時候,鄭森是何等的歡欣鼓舞,為大明能夠再次中興而發自內心的高興。
然而誰知道就北伐勝利之後,突然傳來福建兵亂的訊息,然後鄭芝龍敗亡的訊息傳到了在襄陽的鄭森軍中。而鄭芝龍戰死背後的兇手直指齊王陳越,因為艾能奇叛軍的背後有著太明顯的東番軍影子。
聽到這種噩耗,鄭森不敢相信卻又不能不信。因為他知道自家和齊王一系的矛盾。不管是兩家海上之爭,還是鄭家曾經試圖支援唐王為嗣,齊王暗中對付鄭家都不是不可能。
殺父之仇破家之恨,都決定了鄭森不得不和陳越勢不兩立。
鄭森自認才能不在陳越之下,缺乏的只是機遇罷了,當時的他手掌數萬軍隊,奉崇禎的聖旨和堵胤錫一起剿滅叛軍,當時的鄭森相信,憑自己的能力,憑著手中數萬軍隊,必然能夠平滅叛軍,他發誓要好好的和陳越掰一掰手腕。
而崇禎賜他國姓更讓鄭森感恩戴德。然而九江一戰,面對數萬江西暴軍,鄭森數萬大軍被打了個落花流水。那一刻他幾乎心灰意冷,根本不願回到堵胤錫軍中,而是帶著少數心腹潛回了福建老家。
回到福建老家,卻又聽到崇禎和陳越和解召陳越回京的訊息。
鄭森知道陳越掌握朝廷大權已經成定局,這意味著想靠朝廷壓制陳越已經不可能。鄭森心中何等的不甘,所以才有了舉兵靖難之事。為了報仇,為了心中的宏圖大志,鄭森甘願揹負叛逆的名聲。
然而靖難舉兵就如同一個笑話,陳越並未呼叫其所向無敵的北伐軍,僅僅是王寅率領的水師,就已經把他打了個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