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這天下最能順應形勢潮流的,非儒家莫屬!
能從戰國時諸子百家殺出,而且一千多年以來穩穩佔據廟堂之高,儒家最擅長的便是妥協。
雖然儒家倡導忠君思想,天地君親師,君王還在親人之上。可是當形勢變時,最先拋棄君王的也是他們。
所以,不管是哪個朝代,山東曲阜衍聖公孔聖的後人都穩穩的享受富貴。所以,哪怕是蠻夷佔據中原,儒士們哪怕割發易服,也會欣然投奔新主。
當然,他們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粉飾,比如五德輪迴,比如良臣擇主而侍,比如氣數已盡等等。而這個時候,他們一直倡導的也最受君王喜愛的忠君便被拋到了腦後!
東林黨只不過是一個組織鬆散的結社組織,哪怕錢謙益是東林黨魁,實際上對成員們也並沒有什麼約束。所以錢謙益知道,即便自己不肯妥協,也會有無數的東林黨成員哭著喊著投奔新貴,根本不是他能阻擋得住。
齊王大勢已成,便是謀朝篡位也是輕而易舉,這種情形朝中盡人皆知,所以哪裡還有人願意和齊王作對!
至於錢謙益自己?又能指望一個連水冷都忍受不了的人有多少節操?
錢謙益之所以猶豫,只不過是在思考如何為自己謀取更大的利益罷了!
反抗必然滅亡,投降才是唯一出路。可是即便是投降,也得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
“陛下已經下旨,咱們也已經寫信表示輸誠,可為何齊王還遲遲不肯進京?”錢謙益自言自語的道。
“叛軍還未徹底平定,齊王可能想等到徹底滅了叛軍,光復整個東南之後再回師吧!”李沾答道。
錢謙益搖搖頭:“叛軍是怎麼回事咱們心知肚明,哪裡需要齊王親自坐鎮指揮剿滅?齊王不肯回京多半是心有顧忌。”
“顧忌?顧忌什麼?”李沾疑問道。
錢謙益道:“也許是顧忌自己的身份問題。齊王雖然為異性藩王,官職爵位都到了頂點。可咱們都知道齊王回京的意圖,那是要真正秉國執政啊!
齊王忠義,不肯把皇位從陛下手中奪走,可卻不會再任由權力旁落。可齊王畢竟只是一員武將勳貴,該以什麼樣的名義執政?這恐怕便是齊王猶豫的地方。“
“秉國執政?”李沾頓時苦笑了起來,“難道齊王要當內閣首輔不成?可大明卻並沒有武將或勳貴當首輔的規矩啊。”
“是沒有,所以齊王他才猶豫不肯進京啊。”錢謙益嘆道,“所以,必須得想一個辦法,既讓齊王能夠秉政,又不影響齊王忠義的名聲。若是這個問題解決了,齊王回京便會提上日程。”
齊王回京了,朝廷才能正式選派官員到江東和浙江福建,東林黨官紳們的家產才能有希望要回。
“該用什麼樣的辦法呢?”李沾也不由得沉思了起來。
其實最好的辦法是設立丞相,由齊王擔任丞相一職。可是大明太祖留有聖旨,不許後代皇帝重設丞相這個職位。若是由錢謙益等人提出重設丞相一職,等於公然違背太祖意志,在崇禎那裡就無法過關。畢竟崇禎還是大明皇帝,如何能夠擔上忤逆太祖意志的名聲?
“要不,咱們上奏陛下,任命齊王為平章,或者尚書令如何?”李沾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