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百蒙古騎兵向著明軍陣列呼嘯而來,其威勢驚天動地,沒有經歷過這種陣仗的人完全想象不到數百匹戰馬高速向著自己撞擊過來的情景,那是何等的震撼人心。膽氣稍微差的人已經渾身顫抖,手根本握不住兵器。而對大多數武備生來說,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震驚害怕在所難免。好在,數個月的艱苦訓練使得他們服從性極好,沒有主將的命令,哪怕是再害怕也沒人敢亂動。
鄧炳珍看著高速賓士而來的馬隊,臉色鐵青一片,經歷過和滿韃大戰的他,知道騎兵是何其的可怕。對大部分明軍來說,根本經不起騎兵的衝擊。能在騎兵衝來保持陣型不亂者已經算得上是精兵。看著手下武備生雖然害怕驚慌,卻沒人亂動,鄧炳珍微微點頭。
“立盾豎槍!”鄧炳珍厲聲命令道,隨著他的命令,方陣外圍的第一排士兵重重的把方盾砸在地上,方盾下面的尖銳部砸進泥土中。同時把手中的長槍底部插入泥土槍桿放在方盾上斜指前方。而第二排計程車兵則把槍桿架在了第一排士兵肩頭。第三排火銃手把已經裝填好的火槍從兩排長槍兵縫隙中伸出,指向越來越近的敵騎。
敵騎越來越近,鄧炳珍正要揮手令火銃兵發射時,卻見到賓士到三十步外的蒙古騎兵拉動戰馬斜斜的向兩邊分成兩隊,繞著明軍方陣兩側飛奔。這種陣型的變換完全是在高速飛奔中完成,動作行雲流水一般,在明軍士兵眼裡,前一時刻還是一副向著己方方陣撞擊而來的模樣,下一時刻卻一下子在陣前完成了變向,變成了馬側對著方陣。
還未等方陣裡的武備生們從震驚驚醒過來,在火銃手們還不知道該不該放槍時,卻見到蒙古騎兵齊刷刷的張弓搭箭,箭矢如雨一般向著方針罩了過來。
“啾啾啾”,接下來便是接二連三的悶哼聲,大部分箭矢被方盾擋住,卻有部分箭矢射進了方陣,二三十個武備生中箭。由於武備生都穿著制式的軍服,棉袍外層襯著鐵片,便是頭頂戴的頭盔也是鋼鐵鑄造,防禦力非同一般。中箭的武備生除了三四個被恰巧射中的面門要害倒地而死,其他的身軀中箭的,箭矢也只不過破過了甲衣入肉並不深,只是輕傷罷了。
火銃兵們終於反應了過來,“砰砰砰”的火銃聲響起,數個蒙古兵摔倒在馬下。此刻的蒙古兵距離明軍陣列三十多步的距離,雖然在火銃的射程以內,但因為騎兵間拉的間距很大,準確度極差。
“注意箭矢稍稍向前一些,射!”張煌言的命令終於發出,八十個弓箭手同時鬆開了拉弓弦的右手,箭矢如飛蝗一般向著從側面經過的蒙古騎兵射去。
而他們喵的不再是騎兵,而是目標更大的戰馬,而且按照張煌言的要求,箭矢指向了戰馬稍前的方向,等箭矢飛到時戰馬剛好也到了,隨著弓弦聲響起,蒙古騎兵戰馬接二連三的中箭摔倒,高速賓士中摔倒由於慣性又往前滑了數步才倒在地上,而戰馬上的蒙古騎兵早被從馬上甩了出去,在高速中甩落馬下便是能活也是重傷,若是不幸被後面的馬蹄踩上當即便是死於非命。
前面的戰馬摔倒,逼得後面的騎兵或者飛越或者側向躲閃,躲閃不及者便撞在一起,引起了更多的混亂。
而弓箭手們一箭射出根本不去看戰果,而是繼續搭上準備好的箭矢,快速的拉弓放箭,以儘量快的速度把箭矢射出去,連續放了五輪之後,蒙古騎兵已經遠離了方陣,在距離明軍方陣不遠處留下了三四十具馬屍以及同樣數量計程車兵屍體。
而明軍方陣這裡也倒下了十多人。雖然蒙古人善騎射,可騎在馬上射箭精確度和射速到底比不上站在地上。一輪的弓箭對射之後,蒙古騎兵的損失竟然比明軍更大。這使得他們不得不小心了起來,在遠處整理佇列後,遲遲的沒有再次進攻。
明軍竟然撐住了蒙古人的騎射?遠處指揮步陣的馬喇希很是震驚,在以往,面臨騎兵衝陣之時往往還未等騎兵靠近,明軍的的弓箭手火銃兵都早急忙慌的把手中的箭矢彈丸射出,根本不管敵騎到沒有到射程,射擊的效果可想而知。而當八旗騎兵還擊造成相當的傷亡之後,大部分明軍陣列便會一鬨而散。能在騎兵衝擊下巍然不動,並且沉著對射的明軍,實在太少。
現在蒙古騎兵的一輪衝擊沒有給明軍造成多少傷亡,反而自己傷了三四十人超過了一成,這大大出乎馬喇希的意料。這股明軍的遠端火力很猛,想靠騎射給其造成巨大的傷亡已經不可能。
若是手下有幾十騎重騎就好了,以覆有馬鎧的重騎兵破陣再容易不過,可馬喇希此次出兵為的是襲擾聊城明軍之後,根本沒有攻堅的打算,長途襲擾速度為先,自然不可能攜帶重騎。
那只有靠步兵強行破陣了!眼前的明軍雖然強悍,馬喇希對殲滅他們依然信心十足,因為他手下有著一百多真正的滿八旗精銳,都是久經戰陣的銳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馬喇希遂下令,命蒙古騎兵繞到明軍方陣之後對其保持威脅即可,而攻堅的重任有以滿八旗為主的步兵擔任。八旗兵的進攻方式更多是步兵進攻為主,先以步兵破開明軍陣列,再由騎兵衝入追殺。所以一提八旗兵就以為都是騎兵這是誤解。
兩百多步兵向著明軍陣列緩緩逼去,八旗兵中的火銃手舉著裝填好火藥的火銃走在最前,在距離五十步時便紛紛開火。
而事實上八旗兵非常注意火器的使用,火銃的裝備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馬喇希手下一百餘八旗兵,便裝備了火槍二十二支,另有弓箭兵三十餘人。
然而五十步外的火銃射擊,精確度實在是可憐,大部分彈丸出火銃以後便不知道飛到了哪裡,便是有彈丸能夠射進明軍陣列,也無法射穿盾牌鎧甲。
火銃兵射後邊走邊裝填火藥,而弓箭手開始發飆,三十餘弓箭手張弓射箭向著明軍陣列射去,射速要比火銃兵快的太多。
“火銃兵不許還擊,放其進入二十步再射!”鄧炳珍沉聲命令道。火銃的射程雖然能達到五十步,但準確度和破甲能力極差。二十步才是最佳射程,足以穿透大多數鎧甲,而十步以內,便是三層鎧甲也無法擋住火銃的射擊。
經歷了這麼長的戰鬥,特別是剛剛蒙古騎兵的衝擊騎射之後,這些武備生們經過了最初的慌亂,已經鎮定了下來。所有人都知道,慌是沒有用的,唯有擊敗眼前的敵人,所有人才能活下來。不得不說,這些武備生都是整個大明最敢戰能力最強的人,畢竟敢於考入武備學院並且被錄取者,都是軍戶子弟的佼佼者和各地的豪傑之士。這些人都是滿懷著熱血不畏犧牲之人,有著馬上奪取功名的志向。所以,哪怕是初戰,哪怕是面臨著滿八旗蒙古騎兵這樣的強敵,他們經過初始的慌亂後迅速的鎮定了下來,開始按照主將鄧炳珍的命令,做自己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