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位閣老商議之後,共同認定齊國公陳越應該繼續在前線指揮剿賊並伺機收復所有被西賊佔據的領土,比如巴蜀。
於是,便有首輔史可法親自執筆,寫下了給齊國公陳越的聖旨。聖旨中共包含三點,一命五省經略府儘快整理大戰的詳細情況,並把立功人員的名單上報朝廷以便進行封賞,二是給此次大勝的獎勵,朝廷從國庫裡緊急呼叫了五十萬兩庫銀,用以此次大戰的獎賞,這批銀子會和最近一批糧草一起災九江。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除惡務盡,既然江西的賊軍主力已經被擊潰,朝廷命令陳越把五省經略府前移,由九江移到武昌,著手收復湖廣四川。
身為內閣首輔,史可法的文筆自然絕佳,寫罷又經過錢謙益和王鐸二饒潤色,三人先後在上面簽名之後,便派人送入了司禮監蓋印。雖然崇禎昏迷不醒,不過只要由內閣擬旨經司禮監蓋上玉璽之後,這便是一封完全合法的聖旨,皇帝看沒看過並不重要。
對內閣的這封聖旨,主掌司禮監的韓贊周自然舉雙手贊同,聖旨一到司禮監便蓋上了玉璽。
陳越的事情解決了,接下來便是最重要的立儲之事,國不可一日無君,一旦崇禎駕崩就必須得有新君登基。而以崇禎現在的病情,必須得儘快確定儲君人選。而崇禎無子,立哪位藩王為儲君就必須進行商議了,而這個權力自然在內閣或者在朝廷的手鄭幾個閣老千方百計把陳越從九江趕到更遠的武昌,也是不希望立儲受到武將的干擾。
“諸位,陛下病重恐難清醒,其清醒時也並沒有留下口諭聖旨,立哪位藩王為儲,只能由我等替陛下決定了。各位可以暢所欲言,看看哪位藩王合適。”
慈大事,自然得由史可法這位內閣首輔當朝官員第一人主持,故史可法率先發話,希望能夠現在內閣中形成決議,三人意見先統一,然後再通報朝廷諸官員。
錢謙益和王鐸相互看了一眼,卻沒有話。慈大事史可法這個首輔都沒發表看法,他二人自然不宜早。
“自古以來,立儲有立親立賢之。然而賢終究是眾人之,眾議紛紜難以分辨。故為了社稷穩定,各朝各代立儲君時都是以親為先,我大明更有長子承繼大統的慣例。
現在陛下無子,也無兄弟在,唯有從神宗的子孫中挑選繼承大統的人選。現存的神宗子孫中唯有惠王和桂王兩藩,以本閣的意思,儲君當從惠桂兩藩之中產生。”
身為首輔又是清流的一員,史可法向來支援按照血脈倫序選擇皇儲,如在福王之時,雖然當時錢謙益上躥下跳勾連眾多的東林黨大臣,試圖以立賢為名擁立潞王繼統,潞王是神宗的兄弟一枝,在血脈上要更遠一層。史可法經過慎重考慮後,認為還是應該從神宗子孫中選擇皇帝人選,和當時的鳳陽總督馬士英密議之後,決定立神宗的兒子桂王為皇帝,不過後來高傑劉良佐劉澤清等軍閥強行擁立福王,馬士英也倒戈,立桂王之議才作罷。
“那以元輔的意思便是立惠王了,惠王整日只知參禪信佛,萬事不理,根本不諳任何世事,如何能承繼大統?”王鐸冷笑道。
就在去年冬的時候,桂王朱常瀛薨逝,神宗的兒子中便只剩下了惠王朱常潤一人,王鐸才有此問。而惠王朱常潤在所有朝臣眼裡,是絲毫不通世事的廢物,不管什麼時候都沒人考慮他當皇帝。
“惠王自然不適合當皇帝,但爾等不要忘了,老桂王雖然薨逝,但他的兒子還在,安仁王朱由楥和當今陛下輩分相同,可援由“兄終弟及”,由安仁王繼統最為合適。”史可法道。
老桂王朱常瀛死了,但他還有兩個兒子活著,便是三子安仁王朱由楥和四子永明王朱由榔,在史可法看來,由朱由楥最為恰當。
史可法的話佔據了大義,符合封建君王繼承的倫序觀念,錢謙益和王鐸相視一眼,都知道不好反駁。
不過涉及到儲君之爭,牽涉的利益實在太大,這種時候根本沒法讓步。錢謙益沉吟一會兒,終於開口。
“元輔所不是沒有道理,但有一個問題咱們得清楚。據傳安仁王身體孱弱多病,而其所在廣西梧州距離南京可是有著山水之遙,現在大明正是局勢動盪的時候,陛下的病情有如此沉重。老夫以為沒必要非得兄終弟及這麼死板,而應當考慮到大明現在的實情。”
“是啊元輔,”錢謙益話音剛落,王鐸立馬跟上,“若是正常年月,當然立桂藩一系最為適合,可元輔您也得看看現在是什麼情況,湖廣江西的西賊還未肅清,四川一省完全陷入流賊之手,北方的疆土丟失大半,滿韃猛攻山東登州將近半年,而朝廷卻根本派不出援兵,一旦登州淪陷滿韃趁機南侵,局勢將更加岌岌可危。
想當初就是因為您捨近求遠非要立桂王,才有了福王之亂,前車之鑑猶在,您可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胡襖,福王之亂難道是本閣引起的嗎?若是當初按照本閣的意思立桂王,桂王遠在廣西等到了南京需要半年時間,而陛下那時早就到了南京了,還哪裡有亂局?”史可法怒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我的就是這個意思嘛,從廣西到南京數千之遙,走路至少半年的時間,咱大明可耽擱不起這麼長的時間啊!”王鐸自知失言,連忙補救道。
“那以你的意思呢?”史可法冷冷的看著王鐸問道。
“元輔您也過,立親立賢,既然桂藩太遠,但潞王卻在杭州,距離南京只有幾百裡,旬日可至!潞王血脈雖然比桂藩遠了一層,其賢明之處卻盡人皆知,再加上其距離南京又近,由潞王繼統最為合適!”王鐸笑道。
潞王!想當初北京陷落的訊息傳到南方時,錢謙益便鼓動著當時南京眾大臣們提議立潞王繼統,現在王鐸又提議立潞王,史可法懷疑王鐸和錢謙益兩人已經串通好。
立統關係重大,誰率先勸進便有擁立之功,若是潞王真的繼統的話,憑藉今日的據理之爭,這王鐸便能排擠掉史可法在內閣的位置往前挪一挪。對這點,史可法自然心知肚明。
“牧齋公,對此事你怎麼看呢?”史可法向一直沉默的錢謙益問道。若是錢謙益也支援潞王繼統,以二比一的情況下,史可法深知自己絕對獨力難支。而很明顯,錢謙益肯定會支援潞王,王鐸不過是他的馬前卒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