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丟的這個人,是他們自家人罷了,而崔孝益對於書院來說,也不過是個普通學生。
崔孝益註定要成為結束這一整件事的犧牲者。
崔家,也只能認了,連帶著崔孝益的親爹崔知禮,冷靜下來之後,也只能接受這個結果,也人了,就這樣吧,山高水遠,以後有的是機會,咱們走著瞧。
崔知禮就是這麼勸說自己的。
接受了兒子因為這件事而犧牲,因為保全家族的顏面而犧牲。
但是這個樑子,結下了。
這個時候,玄世璟和晉陽他們四個人,依舊在前往揚州的路上,路途遙遠,卻也已經走了大半了。
朝廷下發旨意,傳播天下的速度,可是比他們趕路的速度要快許多,畢竟朝廷送公文,可是有四百里加急送往各處的,朝廷的信使,沿途與驛站,可以換人換馬,玄世璟他們四個,跟人家比不了。
所以,在走到半路上的時候,玄世璟從當地城中的告示欄的內容之中,知道了李承乾下達的這道聖旨。
玄世璟心裡倒是沒有什麼波瀾,這樣也不是壞事,免得學生們心性單純,被一些人給利用了,朝廷的骯髒他已經見識了幾十年了,這道聖旨倒是能夠保護學生們在該專心讀書的時候,不被朝堂之是事所汙染。
書院裡的年輕人,也是大唐的未來,不能因為種種事情,被人說利用就利用,這麼做,也挺好的。
“沒想到書院的學生鬧事,會有這樣的結果,也不知道是好還是壞。”閒暇下來的時候,晉陽感慨道。
“好處大於壞處。”玄世璟說道。
“但是皇兄如此做,豈不是不能廣開言路了?”晉陽問道。
“廣開言路是好事,但是得看是什麼路,什麼言,書院裡還在讀書的學生,年紀小的,八九歲,年紀大的,十幾歲,都不到二十歲的,整日裡讀書讀書,見識過多少世面,受見識所侷限,他們的想法,大多也都是片面的,朝廷每一項決定,大多都是深思熟慮,各種老手反覆商議才下達的指令,豈能是那些沒見識的年輕後生所能理解的?片面的意見,年輕,稚嫩,種種意見彙集起來,需要耗費多少朝廷的精力,雖然有時候免不得有損失,但是比起耗費的時間精力來說,還是不聽的好。”玄世璟說道:“比如說這次書院鬧事,不就是世家在背後推動學生,想要利用這件事,打擊文學院嗎?都已經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還是沒有放棄,這種事,有一就有二,而陛下不想看到第二次,所以才這般處置,若是有了第二次的話,那可就會出更多的人命。”
崔孝益的確可惜,但這也是世家自食惡果罷了。
下次要是還敢在背後推波助瀾,那麼死一個人可就不夠了,你若是有野心,那就到地下去算計去吧,陽間容不下你的野心。
一次次的鬧事,總會有不耐煩的時候。
喜歡大唐第一少請大家收藏:()大唐第一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