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天河對於陳化先這個老傢伙越來越喜歡了,他開始理解,為什麼歷朝歷代那麼多的明君,旁邊都會養著一個佞臣了。
這個陳化先雖然不算是個佞臣,可是他一定不會是個賢臣。
登基大典的事情很快就定下來了,第二日,文武百官以南凌百姓的名義,發文詔告天下,願意奉楚王為帝,楚皇一個月後登基。
豐凌城民眾得知之後,頓時全城陷入一片歡騰之中,每個人的臉上都是洋溢著由衷的喜悅,就好似他們已經期待了好久似的,這一天終於要到來了。
豐凌城中心廣場上開始搭建封天台,各種儀仗用品也都在緊張的籌備著。
而對於這些事情,孟天河都不會太在意,在登基之前他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組建內閣,就是重中之重。
其實內閣的問題,百官已經討論了好久,人選已經定的差不多了,就只等著孟天河來最後敲定。
而他準備在登基之前,先一步組建起內閣,這樣不禁有利於及時的使政務轉入正軌,也可以在他還沒遇登上地位的期間,代表正統,發出權威的聲音。
內閣八相,最終的名單確定為,廉清華、商榮、畢錦、田環、宇文直、方向、陳化先、凌天義、陸璟。
除了前三位實至名歸之外,後面的三個人都是孟天河力排眾議硬頂上去的,眾人對此也是無話可說。
而陳化先對於孟天河的知遇之恩也是感恩戴德,老傢伙沒想到,在他有生之年,居然還能過上一把丞相癮。
而他也是投桃報李,立即拿出來大批的糧食金銀,以聚豐號的名義捐助給軍隊,並且號召南凌所有商界鉅富商賈,捐資抗敵。
有了他這麼一個好例子,好榜樣,所有的商賈,幾乎擠破了頭的紛紛捐獻大筆的物資金銀,南凌國的府庫立即變得充盈無比,南凌的朝廷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富裕過。
所有的朝臣也都是終於明白了他們皇帝陛下的苦心和深謀遠慮,都是更加的佩服。
至於凌天義和陸璟意外的進入內閣,大家也都是沒有再去理會。
畢竟這兩個人,一個是前朝的太子殿下,而另一個是軍中的參贊,那一方面來說,也代表了孟天河本人,這個大家還是可以理解接受的。
在內閣組建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判所有的戰犯,凌天仁作為罪魁禍首,被推到午門廣場上,當眾斬首。
而他的那些忠心跟隨者們也一樣被梟首示眾,情節稍輕者,或被充軍發配,抄沒財產,或罷官免職永不錄用,南凌的朝野立即被大換血,朝野上下立時煥然一新。
而內閣發出的第二道決議,就是減賦五年,五年之內稅負減半,時間就定在楚皇登基之後。
對於內閣的第一個決議,民眾只是覺得大快人心,而第二個決議卻是是大家都是得到了切身的好處,而且是實實在在的大好處。
所以舉國上下,無不對即將登基的楚皇陛下擁戴不已,對新組建的內閣擁戴不已,甚至那些沒有被戰爭所波及到的城鎮,也都紛紛表示效忠楚皇之意。
楚皇還沒有登基,已經是萬民擁戴,四海畏服。
隨後,內閣又釋出了第三個決議,選舉楚王孟天河暫帶大總統一職,統領南凌大軍驅除秦寇。
對於這個決議,卻是眾說紛紜,大家都不明白這“大總統”究竟是個什麼職位,而且,也不理解,為什麼皇帝陛下,非要先做一會大總統不可呢,這完全不合邏輯麼。
其實,這是孟天河的一個小心思,總統行使的不時君權,而是相權,而且是最高的相權,其實就是變相了的皇帝,而且也一樣可以掌管軍隊,這對於還沒有登基的他而言,無非獲得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名號。
而且,他也在考慮,要不要繼續保留他大總統的這個職位,這樣他就可以更進一步的插手內閣。
不過後來,他還是選擇放棄這個想法,原因很簡單,內閣是他倡議建立起來的,而現在他又想辦法損害他的成長,這就是自相矛盾,而且可以說都有些bt了。
他不可想象,他是怎麼樣走到現在這一步的,親手建設之後,又要想方設法的拆毀,這一切都只是權利若得貨,“權利”其實就是一切的原罪。
他進一步的開始反省自己,他真正的是向擁有這無上的權利麼?那麼他要這東西,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他捫心自問,他不需要“權利”,他做著一切,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因為那個夢。
也許是想要驗證些什麼,也許只是好奇,也許他還很的想改變些什麼,也許他有一些施展抱負的心裡……
這所有的也許都促成了今天的他,不過他清楚一點,他會很快放棄這一切。
不過在放棄之前,他想先做好他所能做的一切,至少以後不會想起來後悔。
豐凌城的變化日新月異,而戰爭的腳步卻沒有半點的停頓,孟天河由於手邊的事情還沒有處理好,暫時還不能親臨陣前,所以他先一步讓趙毅統領收編完成的軍隊開赴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