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璟去了藏書閣,他記得有一本書裡提到無憂公主,便夜裡過來找書,或者能從書裡記載找到線索……
第二天上早朝,近期關於武科舉考試是朝廷的重要議題。
當前朝堂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以皇上和太后為首的保皇派,一派是以攝政王宇文璟為首的輔政派。
兩派因政見不同,利益集團不同,導致兩派在朝廷上很多議事意見不統一,時有摩擦,但對於武狀元考試兩派都希望儘量落實。
年輕皇帝想從科舉中培養自己的心腹,而宇文璟也想從中提拔自己人,能接手抵禦邊境的能將。所以兩派人都同意中秋後舉報武科舉考試。
但對於今年武科舉的形式,兩派卻有不同意見。
“啟稟皇上,本王認為本次武科舉需要選取符合實戰的能人,考試上應該有所不同。”
“往常只有武略和比武考試,選出來的人大多屬於紙上談兵,實戰應用較差……”宇文璟分析了之前武略和比武的弊端。
所謂的武略,主要考的是排兵佈陣的策論,一般是文試,考官根據考試人的答題情況評分。
而比武就簡單一些,就是兩兩對決,進行淘汰賽。
正如宇文璟舉例的那般,之前選出的人確實大部分不堪重用。
“皇叔說得言之有理。”雖然皇上對宇文璟有警惕和敵對,但他說的確實有幾分道理。
“那依皇叔之言,有何高見?”年輕的皇帝宇文臻詢問道。
“本王認為應該加試一場,考察作戰現場能力。”宇文璟說出了心中的想法。
“那攝政王殿下,認為應當如何考察作戰現場能力?”說話的是是保皇派的丞相大人。
“本王認為應該讓前兩場過關的十人,每人帶領一個五人隊伍去執行戰場的任務,看誰的表現好,決出勝負。”宇文璟說出了昨晚跟幕僚們商量的結果。
皇上聽了以後皺了皺眉頭,辦法雖好,就怕這一加場考試對宇文璟更有利,更能為輔政派選拔對他們有利的人。
丞相大人也看出了皇上的顧慮,道:“這第三場比試以前從沒有過,如何讓眾人信服該手段有效?”
“本王曾帶兵打戰,這戰場上的事,恐怕沒幾個人能比本王更瞭解此法的有效性吧。”宇文璟有些傲慢道。
在東臨國,誰不知道翎王是一等一的打戰好手,若要跟他有可比性的話,估計只有定國公鳳老將軍鳳玄了。
宇文璟之前駐地北方邊境,在短短几年的收復的晉坪八州;而鳳玄則是帶領鳳家軍守護東臨國西南邊境。因有了這兩個人的存在,東臨國才能在亂世中存活。
“話雖如此,可改加一場,如何讓考生信服?且加試耗時耗力,短期內不好安排吧。”丞相大人說出了目前的顧慮。
“丞相大人不必憂心,這第三場比試本王有信心操辦,臣願意拿自己的俸祿和人力出來申辦第三場比試,也就不存在耗時耗力的問題。”宇文璟有些老道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