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軍事歷史學家們,在研究戰國時期的戰爭與軍事發展問題時,往往都會非常關注那個時候各諸侯國兵器的演進過程,以及在戰場上的實際運用。
之所以如此在意兵器的重要性,是因為這個時期正好處於青銅兵器向鐵質兵器過度的關鍵節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兩種材質的兵器曾長期共存,並各自發揮了不同的價值和作用。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和趙這兩個軍事強國。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軍透過一系列戰爭體系的改革,以及獎勵耕戰的法令深入推行,逐漸發展成為一支極富戰鬥力的精銳勁旅。
與此同時,秦國的青銅鑄造工藝,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水平,為秦軍將士的武器裝備,提供了穩定有力的技術支援。
原先的高錫青銅兵刃,質地雖然堅硬,但是在劈砍時容易折斷,秦國的兵器工匠們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金屬工藝問題,大大提高了銅兵的柔韌性。
除此之外,秦軍還最早實行了武器的標準化製造。他們的青銅劍制式規格,長度竟可以達到100厘米左右。而根據考古出土的證據顯示,其批次生產青銅劍的誤差之小,讓人難以想象。這一切,正是得益於秦國精湛的青銅鑄造技術。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天下聞名的秦弩。設計靈巧、結構堅固的秦國弩箭,其射程比手槍的有效射程還遠,而且精準度也非常高。秦軍作戰,在沒有短兵相接時,往往都是透過密集而猛烈的秦弩射擊來重創敵人的主力。
秦國銳士,天下無敵,其間也有兵器銳利的功勞。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趙國的飛馬輕騎。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推行的不僅僅是效仿胡族的服飾和作戰風格,其中也包含對武器裝備的深徹變革。
由於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發達的冶鐵技術,戰國後期的邯鄲城,已然成為了當時冠絕天下的冶金中心。大批適用於輕騎兵作戰需要的鐵質武器裝備,陸續替代原有的青銅兵器,成為趙國軍隊的主流配置。
也正是因為擁有了更為輕便且犀利的鐵兵,使得趙軍一躍成為各諸侯國中的翹楚,戰力強悍無人能擋。在楚國、魏國、韓國被大秦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唯有趙軍敢於硬撼這虎狼強敵。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各國君臣都逐漸開始重視起本國的兵器發展程序和功效水平,甚至還出現了不少“唯兵器論”的軍事思潮。大家都寄希望於透過不斷研發製造出更為犀利的武器,快速提升自身軍隊的戰力,從而在大爭之世裡奪取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
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曾經嚐到過這方面甜頭的趙國。
尤其是繼位時間並不長的趙孝成王趙丹,一心渴望能像他祖父那樣,網羅天下的奇人異士和能工巧匠,爭取為趙軍再添犀利神器。
就在這個時候,趙王透過趙括的引見認識了趙晶。當他聽說眼前的這個年輕人,能製造出威力巨大的神秘兵器,立即重視有加,尊奉趙晶為客卿之職,以厚禮相待,並調撥人力物力,支援其研製所謂的大炮。
當趙王見識了趙晶創造出來的大炮1.0版之後,頓時被那個樣貌古怪的鐵傢伙所震撼,其驚人的破壞力,令任何堡壘工事都顯得不堪一擊。於是,他也不由得將這個自稱擁有趙氏王族遠親血脈的趙晶視作了趙軍的希望,欣然鼓勵其繼續研究改進大炮的效能,以期創造出威力更為強勁的武器,幫助趙國開疆擴土,稱霸天下。
時至今日,趙晶果然不負眾望,在耗費了趙國國庫海量的資源之後,大炮的升級版終於橫空出世,頓時令趙王感到欣喜不已。
一接到趙括趙晶的奏報,他便當場決定,選個良辰吉日,親自趕赴試驗場,一睹新兵器的風采。
今天一大早,邯鄲的各處城門剛剛開啟不久,一隊隊車馬便從不同的城門開出,向著同一個地方駛去。有心的人不難發現,這些車馬的主人,身份都非同尋常,不是趙國朝堂的重臣,就是趙國軍隊的大將。這個架勢規模,不知道的還以為王宮一夜之間搬到了城外,以至於大家需要跑去郊野參加早朝呢。
各家的車輛賓士了沒多久的功夫,便都來在了城外一處佔地頗廣的莊園門前。此時,這個地方早已經被提前幾天就到此駐防的軍隊團團圍住,數百名全副武裝的趙軍士兵正高度戒備,嚴加守護。
趙國朝廷裡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們,紛紛下車,彼此簡單的問禮寒暄過後,陸續垂手列隊,在原地靜靜等候。
時間不長,趙王的旗號終於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之中。大批禁衛軍呼嘯而至,擺開陣勢,拱衛著一輛駟馬華車緩緩停步在眾人面前。
趙孝成王在內侍的攙扶下,從車上走了下來,假相平原君趙勝見狀,連忙領著眾臣快步迎上,躬身施禮。
趙王表情莊重的點了點頭,示意諸位大臣免禮,隨即對站在平原君身旁的趙晶招了招手。趙晶是此處的地主,又是今日展示兵器的主角,位置自然顯得非常突出。眼見趙王一上來便召喚自己,趙晶趕緊趨步上前,再次向對方問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王臉上露出了一絲難得的笑容,詢問趙晶準備的如何,趙晶從容回答,說大炮的升級改造已經順利完成,只待大王親自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