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民昏睡期間,車候在瓦橋關同樣英勇抵抗。
最慘烈的戰鬥卻並不是爭奪瓦橋關,而是瓦橋關東北的一座小橋。原本這坐橋並不重要。
從北面過來,進過這座小橋之後還是得轉頭走瓦橋,才能透過九河流域。
這個九河交錯地方,對契丹騎兵來說就是個噩夢,河網密佈,河泥淤積。
但是白沽河之戰,屍體堵塞了河道,竟使下游支流延津河露出了淺淺的河床。而且延津河床居然是堅實的鹽鹼地,這條段河床通路就是這座距離不遠的小橋。
契丹斥候率先發現,之後不久撤退的那個排的一名士兵也發現了。這個排的排長當機立斷,就地組織防禦。
契丹人為搶奪這座小橋,投入了5萬鐵騎和30萬奴隸軍。
接到報告的車候立即派出1個連急行軍去支援,隨後親自帶重炮連前往增援。
第一支增援部隊到達時,那個排計程車兵已經只剩下3人。
耶律德光親率契丹王庭帳兵,叢集衝鋒,這個新加入的連隊,用手雷破壞了橋面,才幸運的免遭覆滅,
契丹還不甘心,弓箭手向陣地傾瀉箭雨,逼迫奴隸兵涉水過河。
戰士們冒著箭雨進行還擊,直到重炮出現在戰場上,契丹人扔下4萬屍體在炮聲中狼狽而逃。
因為有了2處地方要守,車候和二營打得非常艱苦。
最後實在兵力越來越緊張,車候用1萬斤炸藥把鹽鹼地炸出大缺口,把延津河水引入進去,然後放棄了這個缺口。
契丹人一面不計代價的強攻瓦橋,一面分出5萬輕騎用2天2夜繞過瓦橋,南下橫海鎮。
另一面退回太原的趙普在石敬溏的安慰聲中,開始修整軍隊同時以耶律德光的名義,催促雲州的慢慢脫大酋馬上出兵南下。
為了減輕瓦橋關的壓力,以及補充瓦橋關消耗。王達民決定派出新改造的20條炮艦北上支援,龔得海指揮這些加裝了蒸汽機的機帆船,由渤海白溝河河口進入戰區。
而橫海與瀛洲之間弧形堡壘群正在緊張加固。不過南下的契丹騎軍並未從這個防線突入。而是從橫海最西邊的景州進入成德的冀州大平原,隨後失去蹤跡。
參謀部分析後認為並不是消失,而是敵軍速度太快,情報人員跟不上。
參謀部一致認為契丹的目標是邢州(邢臺)。那是李嗣源的大糧倉,失去這個倉庫,李嗣源只能有2個選擇,要麼就地解散20萬步卒,要麼就近補給。
王達民醒來後並未作什麼指示,沒什麼大不了的。
馮暉做的很不錯,把興華府守的像個鐵桶。契丹人拿下邢州無非就是讓李嗣源進退兩難,他要敢打興華府的主意,馮暉的2個師會讓他知道,做人不可以這麼不道地。
不過參謀部依然派人通知了範延光,這是必須的。像王達民那樣,什麼人都要經歷血淚,這代價太大了。
李嗣源自然也有訊息渠道,張敬達連夜拔兵而去救應邢州。不過契丹人並未攻城,而是在洺河佈下埋伏,趁張敬達半渡之時全軍衝擊而下。
張敬達損兵折將,損失了2萬兵馬,率餘部退守相州。
契丹人從容攻下邢州糧倉。
李嗣源大軍頓時軍心浮動,趙德鈞父子建議去安國鎮運糧。李嗣源慌張中同意了趙德鈞的建議,結果趙德鈞部5萬人一去不回。
眼見軍營存糧即將告罄,李嗣源做出前無古人的舉動,向洛陽的兒子李從厚稱臣。
李從厚手下第一大臣,第一才子霍彥威選為大軍統帥。
李嗣源被兒子召回洛陽休養,李從厚這才命令汴州發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