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既然張良有所察覺,杜恆宇也就不再打算對他藏著掖著,畢竟,以他張良的才智,早晚都會猜到,哪有何必多做隱瞞。至於曉夢的表現嗎,也很顯然,她並沒有讓杜恆宇失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曉夢之所以沒有出言,一是事不關己,沒必要言明有人處於暗中,二嗎,對方出手救人,那她又何必阻止。這第三,自是知道對方是故意出手,引她注意。可對方在此之後卻又不再『露』面,想來必定另有所圖,她便也就順他之意,靜觀其變。
最後一場是曉夢和伏唸對決。
曉夢嫌棄前兩場比試粗陋,不屑於在人前動武鬥毆,便將場地移至庭院,以一池湖水與伏念比較內力高低。二人持劍聚氣於水面,用內力將無形之水凝聚成形,各持一字,化無形為有形。
而後,曉夢先運用道家絕技‘萬川秋水’,將橫浮於水面的‘道’字脫離湖面,再執行與‘萬川秋水’心法相反的絕技‘心若止水’,又將脫離水面的字,一一分解,隔離出水珠。這一放一收,硬是將兩種截然相反的內功心法融會再一起,讓人大開眼界。
而每一顆水珠的分離、凝結,都需要一股獨立的內力來保持它在空中的形態。控制的水珠越多,需要的內力也就越多。更甚者,每一顆水珠的分離的同時都還包含著心若止水和萬川秋水兩種心法,可見曉夢內力修為有多麼的深厚。
曉夢的‘輕描淡寫’看似簡簡單單,卻實則給了伏念相當大的壓力。雖然,伏念先前使用聖王劍法中的‘滄浪之水’,將水中凝聚成的‘禮’字立於水面之上,以‘道法自然,唯禮匡之’,給水『性』無常立下規矩,讓它們有序遵循,對比道家的天道御萬物,無為無不為。
可曉夢卻依舊不為所動,再次發動反攻,將分解的水珠,畫圓成方,依次排列,並逐一分列成隊,攻向伏念所凝結成‘禮’字,一點一滴的將之打散重歸於湖水之中。
伏念震驚,卻也不甘示弱,再次聚氣成葉,托住散落的水流,並將散落的水珠重新包裹,化零為整,更是運用內力使之在水面之上開出朵朵‘水荷花’。
“知海無涯,見花問道。伏念真心求學,希望曉夢前輩不要見笑。”伏念一邊控制著水流,一邊對曉夢謙遜道。
聽著伏唸的話,雖然曉夢依舊面無表情,不怒不喜,卻緊跟著已是收劍於鞘,而後第一次對伏念下達評語,算是正式認可了對方:“道可道,非常道。儒家有你,不錯!”
對局到了這裡,扶蘇也拍手叫好道:“真是神乎其技,好一個見花問道,好一個非常之道。看來今天兩位大家給我們所有人都上了一課。”
“公子,那這第三場比試?”一旁的李斯詢問其評判結果,畢竟這將關乎於此次論劍的勝負。也是在提醒扶蘇,出行前陛下給他下達震懾儒家的命令。
但扶蘇卻稱二人之間的輸贏已經不重要了,其意思也就是說此次論劍也不必言明勝負。扶蘇此次來儒家的目的本來就不是真的要以劍論道分個輸贏,對儒家恩威並施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在他看來,又何必咄咄『逼』人呢!
對於扶蘇的評判,杜恆宇內心是認同的,恩威並施,實乃明君所為。可是…似乎想到了什麼,而後眉宇一皺,杜恆宇不覺有些擔憂的看著扶蘇:
“扶蘇尊崇儒家,以德服人,這樣的做法是好的。可他卻與以實行鐵腕統治,依法治國的嬴政,思想背道而馳。法,就是要樹威於天下,任何有害君威皇權的,在嬴政看來,絕對是要毫不留情的剷除。
韓非在《五蠹》中說過,‘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嬴政本就很是忌諱儒家,只是一直沒機會借題發揮而已。如今墨家已除,嬴政這時派遣扶蘇來儒家的原因之一,已是不言而喻。
李斯已經有意提醒,可扶蘇到最後還是這般偏袒儒家,與之說教論道,甚至高於對待皇權的態度,如此心慈手軟,心存憐憫,恐怕嬴政會…)”
杜恆宇雙眼閃爍不定,卻最終還是沒再多做什麼,便悄然消失在了原地。
喜歡問情之秦時明月請大家收藏:()問情之秦時明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