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八月,是烏古斯的秋獵時節。
今年秋獵定在七月中,因為對燕周戰爭的勝利,皇帝宣佈今年的秋獵往塔拉河以西行進,在烏闊爾山停駐,行營駐蹕在山谷西南,隔著西面的大河——以前是界河——就是燕周以前的東平州,現在,是烏古斯的領地了。皇帝的金帳位於行營中心,四面環繞著侍衛親軍帳、臣僚帳和禁軍帳,再往外是各領主帳和軍團帳,整個行營連綿二十里,規模宏大卻嚴整有序。
金帳以三十六根漆金的金柱撐起,裡面以木廂夾沙漿碎石混凝牆隔開各個殿室,帳頂是白岩石加軟金屬煉製,堅固又有韌性,有天光時還能透進光線,照得各個殿室都明亮敞闊。這會兒已近黃昏,天光暗淡下來,東南的小議殿中點起了光石燈,皇帝陛下在召四位大臣議事。
烏古斯的“行獵”不只是行獵,還是皇帝巡視領地、接見地方領主和貴族,與臣僚議論國事的政務活動。四時行獵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烏古斯立國時為了取得各部族的支援,採用了周王朝的封建制,各地領主就相當於地方諸侯,有很大的自治權。所以,皇帝的四時巡視就是很必要的。而行獵也能保持烏古斯的“野性”,燕周的滅亡不得不說就是追求文明失去了野性——至少烏古斯是這麼認為的。於是今年的秋獵特別激烈,不只貴族搶獵激烈,各軍團的武鬥賽事也很激烈,就連大臣議事的爭吵都變得激昂了。
小議殿裡的四位大臣就是刀光劍影,火花四濺,如果几案不是特別煉製的青剛石,早就被四臣的大力拍裂了。
寔樓丘穿著一身秋獵的一色服,繡著一隻神駿的海東青,金色的羽毛刺張,雙目凌厲兇猛,雙爪銳利下撲,似要撕裂下方的猛虎。但這兇猛的氣勢完全被皇帝陛下的氣勢壓制,兩隻伸長到御案下的黑亮軍靴隨意交疊,帶著閒適,上半身慵懶的坐在鋪了整張虎皮的御椅上,任由下面四臣吵得激烈。
“……我們要火炮!火炮!!”陸軍大臣盤腿坐在豹皮墊子上,一手拍著几案,“你們礦業部和科技部就是短視,能量礦以後還會有,這個換炮的機會錯過可就沒有了!”
軍備司大臣跟著瞪眼吼道:“說的對!先要火炮!能量礦以後再換。”
礦業大臣兇狠的瞪回去,“你們軍部才是短視!那是能量礦!能量礦!”唐人守著能量礦就跟鐵公雞一樣一毛不拔,烏古斯以前就提出礦石交易,唐人都死咬著說不換,“不趁著現在以礦易礦,以後唐人還能鬆口?”
大東洲和南洋洲的島嶼上都有著豐富的、未知的礦藏,唐帝國派遣在海外地域的“墾荒團”不斷推進,說不準什麼時候就開採出燕周具有的高品位能量礦,那時還會願意拿他們國內的能量礦與烏古斯換礦嗎?
科技大臣是個優雅的男人,神色卻是冷森森的,“交換唐國能量礦石的名單,可不是我們科技部或礦業部提出的,一直以來我們進口的都是唐國的非能量礦。”
烏古斯所有的能量礦都是提供給神廟,這是神廟的特權——開國大汗與神廟大祭司簽訂的協議,子孫世代遵守,不得違反。
科技大臣一臉冷色。
你們要用火炮擠掉能量礦,去跟少祭司商量?
礦業大臣聽出他話中的意思,兇狠的瞪眼表情頓時變成嘿嘿。
陸軍大臣、軍備司大臣的臉都黑了——跟少祭司打商量?……呵呵。
陸軍大臣果斷轉頭,起身向寔樓丘行個軍禮,神色激昂的道:“陛下!唐軍的新式武器對我們很重要。臣以四十年的軍齡和戰事眼光斷定,唐軍的新武器很可能是未來戰爭兵器的方向!雖然我們沒能得到實物,但戰事觀測員的經驗和素質是可靠的,透過曲射望遠鏡觀測到的實況也是可靠的。請陛下明斷!”
秋獵之前,陸軍大臣就進宮覲見,向寔樓丘面呈過一份奏章。
那份奏章是陸軍情報司前哨觀察員對唐軍在燕周戰場上投放的新式武器的觀測報告。
“前哨觀察”,這是各國.軍方心照不宣的做法——派遣專業的軍事探查員潛入作戰場觀察交戰國的軍事實力,包括新武器和新戰法的使用。當然,觀察員若死於“流箭”什麼的,派遣國也只得默預設了。不過這次烏古斯和大唐屬於盟軍關係,雙方觀察員可以潛入距離對方戰場比較近的地方,當然不能太過分,否則死了也是白死了。
於是烏古斯的觀察員發現了唐軍的新武器。
在報告中稱之為“鐵管管射炮”,和以前的彈射炮、拋射炮都大不相同,又按炮的大小和發射方式區分為:坐地發射炮和單兵手射炮。
大炮各國.軍隊都有,最早的炮就是一千五百年前古希臘人的弩炮,用槓桿弩臂編織兜彈射石塊和石彈,後來一千年中,東西方大陸的國家發展出了各種石炮,在唐文中是寫為“砲”,因為都是石彈。烏古斯軍中就有旋風砲、虎蹲砲等十幾種。而陸軍總長在接到情報司上呈的觀察報告後,就將唐軍這種新式炮稱之為“火炮”,因為炮彈爆炸時有火光煙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還有濃烈的硫磺硝石的味道。
幾年前,在唐帝國南海灣發生的秦國公主遇刺事件中,垮塌後的島嶼海面上就瀰漫著硫磺硝石的味道,那麼多救援百姓,根本沒法封鎖訊息——烏古斯也有間諜在大唐活動,立即向國內傳回了這個重要情報。
陸軍情報司接到報告後不由駭然:能讓一座石島瞬間垮塌,那是什麼?
最後還是神廟根據情報的描述,指出這可能是一種爆炸物,硫磺硝石配在一起是可以爆炸的。
陸軍部更駭然了:什麼樣的爆炸物能產生這樣的威力?
於是,軍備司便接到了任務,研究這種“爆炸武器”,對硫磺和硝石進行了各種配比實驗,又加入其他原料,三年來雖然沒有取得大的成果,但確實配出一種著火的粉,可以製造□□,只是火焰威力還太小……遠遠達不到爆炸效果。
而在燕周戰場上,唐軍突然出現的新式戰炮,發射大鐵球和小鐵彈,一些大鐵球落地後還會爆炸,火光煙塵中散發出的氣味——竟然就是硫磺硝石的味道!這不得不讓陸軍部浮想聯翩:當年秦國公主在南海灣遇刺,是不是就跟這種鐵彈內的爆炸物有關?——那是唐人內部的刺殺?還是其他國家的作為?
若是後者,那就更讓陸軍部警惕了,意味著除了唐帝國外,還有別的國家早就掌握了大威力的爆炸武器,而烏古斯這種武器上就至少落後了兩國。
所以,陸軍大臣在接到前哨報告後,立刻上書,希望皇帝陛下出面,與唐帝國太子協商,得到這種武器和技術。
兩國現在是征伐世界的“同盟國”,關係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緊密——向盟國提出一些軍事技術交流,也是在合作範圍之內嘛。
當然唐帝國不可能答應給出新武器的技術,換了烏古斯也不幹,但陸軍大臣希望皇帝陛下能同意,藉著這次兩國對燕周資源的分割談判,以同意唐帝國開採燕周能量礦為條件,得到唐軍火炮的實物和部分技術,軍備司就有了研究的參考物和模仿製造的起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