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
爸爸對我說。
我愛你。
媽媽對我說。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老師對我說。
“他們是為了你好。”
把我留在家裡,是為了我好,為以後的獨居生活做準備。之後十有八九會寄宿的,父母不可能永遠跟在自己身邊。所以他們愛我。
問問題永遠都讓我自己查資料,是為了我好,因為以後進了社會不會有人手把手教你,不會有人把知識剁碎了給你喂下去。所以他們愛我。
考到第一,爸爸會說“這很正常,不知道誇獎”,因為他們害怕我驕傲。他們是為了我好。所以他們愛我。
不讓聽流行歌曲,說唱得都沒調子,沒必要去聽。
不讓開空調,說空調開久了對身體不好。
不讓喝飲料,說裡面激素多。
“都是為了你好啊。”
她已經……不想再聽到這句話了。
但是,人生還得繼續。
《活著》裡講道,“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所以即便舒琳不停撥弄手上的傷疤,讓它結疤—扳開—再結—再扳開,她都沒有考慮過死亡。
自殺是需要勇氣的,不僅是面對死亡的勇氣,更是與本能做鬥爭的勇氣。
與本能作鬥爭是遠比與謊言作鬥爭更為艱難的事。
謊言被戳穿了,大概就是傷心一下。是哪部小說裡寫的來著?
只要不去在意,就不會受傷。
人可以因為被騙而傷心,可以信被騙而去不相信。但人不可以不吃飯。
謊言還留有選擇的餘地,本能卻沒有。
不要去想父母的事,他們生你養你騙你,已經是仁至義盡。他們沒有欠你什麼,所以你也不用去要求太多。
你是一個成年人,需要自己思考、自己奮鬥、自己去尋找幸福。
悲傷與痛苦,反而成為舒琳人生劇本里的雜音。
如果她沒有意識到愛的謊言,那她一生會渾渾噩噩地度過,接受父母替她選擇的學校、專業,以後再接受父母替她選擇的公司、丈夫。或許她會很幸福,又或許她不會。
但總而言之,自那天之後,舒琳心中的另一個存在覺醒了。
那是名為“自我”的存在。
她衝破了舊有的牢籠,開始尋找起過去不會接觸到的【世間的真實】。
舒琳後來經常去圖書館。
“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不可思議,高中時最討厭看到的作者、最討厭看的書籍,如今卻能看得津津有味。
“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裡轉,長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