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的晚自習,小文和蔚煜讓朱博睿講完題,小文對朱博睿說:“老師,您向我推薦的《紅樓夢》,蔚煜有這本書,我剛借了看完。對於《紅樓夢》我們都有自己的觀點,您說一說,誰的正確。”
朱博睿讚賞地點了點頭,笑了笑說:“講講你們的觀點。”
小文看了看蔚煜朝她點了點頭,蔚煜會意地笑了笑說:“我認為作者在精心勾勒一個悲劇。透過寶、黛、釵之間的愛情糾葛,向人們提示了理念中的美畢竟不是現實,它終究會被世俗的緣分而代替。但緣分過於強求,也會成為悲劇,所以整個書說是悲劇的悲劇。”
小文聽了蔚煜的分析讚賞地點了點頭,她看了一眼朱博睿,朱博睿眼中充滿了喜悅。她不禁感到不服,忙接著說:“悲劇最終是命運作用的結果,誰也沒法迴避命運。所以有個問題我總不明白,為什麼賢淑、豁達的薛寶釵與尖酸、刻薄的林黛玉相比,總得不到公正的評判?”
“噢,你為薛寶釵叫不平啊。”朱博睿笑了笑說。
“老師您別取笑我嘛,聽我講吓去!”小文不容置疑的霸氣,本來蔚煜想說話,也只能嚥下去,不滿地白了小文一眼。
正在興頭中的小文並沒注意這些,她接著說下去:“首先從感情上講,賈寶玉同林黛玉有‘木石之盟’,而與薛寶釵有‘金玉良緣’他們朝夕相處,賈寶玉又是一位多情的公子哥兒,他既對林妹妹有情,又對薛姐姐有意。如果兩人之中,賈寶玉註定選其一,必定會傷害另一位。
她們都是封建貴族小姐,有很深的文學素養,同樣才華橫溢,品格修為清高。但不同的身世和性格,決定了她們的命運不同。不論處於何種悲劇也不能說誰完美,而且命運已把她們置於三角地位,競爭就不可避免,悲劇是誰也無法左右的。
小文頓了頓看了看朱博睿,朱博睿笑了笑點了點頭。蔚煜看到他們那麼默契,而小文又講得頭頭是道,分析得如此入情入理,心裡的氣越來越濃。她低著頭,默不作聲地坐著。
小文接著說:“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作者給他們之間先定下‘木石之盟’‘金玉良緣’,他一開始就讓他們處於一種不太公平的地位。在這世俗上“木石”太寒顫,而“金玉”卻是如此尊貴;‘之盟’只能是雙方的一種願望,而‘良緣’卻是人們都認可的,所以從一開始,就註定林黛玉肯定敗陣。即便賈寶玉有意選擇林黛玉作為自己的妻子,但就林妹妹的那樣條件,要做一個處於家族中心地位的主婦,整個家族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選擇她,因為她真的撐不起這個角色。不幸的林妹妹因為沒有與賈寶玉成親而病絕身亡,很讓人是同情。但如果寶姐姐敗陣後,也不會痛苦一生嗎?難道不值得同情?”
小文越講越精神,朱博睿也專注地盯著小文。蔚煜越來越生氣,她沒有打招呼就離開了辦公室。正談得起勁的小文和朱博睿都沒有注意到。
小文接著說:“林黛玉的美只是人們想象中的一種意願。作者既然讓她做一株草,就會有草的命運。她很小就成了孤兒,作者又給她塑了一個病入弱體態。讓她無依無靠,沒法獨立,所以處處讓人同情,但她畢竟還是一個弱者的角色,而同情無法改變什麼,往往最終會變成被別人踩踏。那麼一個纖纖女子,能仗著姥姥的寵愛,還能算是嬌豔的花,但老太太一旦去了,就憑舅母對她的態度,日子肯定不會好過。她是一棵草,而且是一棵尊貴的草,不會像野草那樣有強大的生命力,是過不了嚴寒的。作者讓她死在老太太的前面,也算是一種完美的收場吧。”
小文說到這裡,心裡有些害怕。“我也不是在病痛中掙扎嗎?她不禁產生了一種共鳴。如果有一天悲劇真地會降到我的頭上,我又該怎麼辦呢?”小文越想越害怕,眼中充滿了恐懼,彷彿那位悽慘慘的林妹妹就在她眼前,臉色變得有些焦黃。
朱博睿看到小文忽然的變化,感到很奇怪,忙關切地問:“曲小文,你怎麼了?”
小文知道自己失態了,忙定了定神笑了笑說:“我太同情她了,竟把自己也拐了進去。”她朝四周看了看,發現蔚煜不見了。奇怪地問朱博睿說:“老師,蔚煜不見了,她怎麼連招呼也沒打就離開了?”
朱博睿地笑了笑說:“我也不知道,曲小文你繼續講吧,我覺得你講得很好。”
小文看到朱博睿滿眼的信任,點了點頭,接著說:“所以她只能空負滿腹的才華枉自傷悲。整天懵懵懂懂地活著,從不敢想今天完了,明天會怎麼過,也就註定了她的命運如鏡中的月,不堪輕輕一擊,就會零零散盡。”小文越說越傷心,她覺得心在哭,但意識卻告訴她,小文不會是林黛玉。
朱博睿看到小文傷心的樣子,並沒有取笑她,更對她充滿了憐憫,他用心聽著。小文看到朱博睿那麼專注地聽她分析,心中的悲哀也漸漸被自信佔據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小文繼續說:“薛寶釵卻不像林黛玉那樣只讓人同情。她雖然常常把女子無才便是德放在首位,但她的才華、學識並不亞於裡面的任何一位女子。而且她確實非常有主見,處事又幹練。面對家境的衰敗和不爭氣的哥哥,她都能很強硬、冷靜地一一擺平,就連王熙鳳也得不佩服她的手段。她很有大家風範,不管她心底如何,但在眾人面前總會表現出為人樸實、大度,還會施些小計謀,這都應該是生存必備的。她的這些性格與林黛玉的小氣、多疑、尖酸相比,作者賦予她更強與社會與生活相沫的能力。如果把林黛玉和薛寶釵同置於現實社會中,也許林黛玉不會有立足之地,而薛寶釵會很優秀。畢竟生活需要的是能力,而不是同情。所以命運的安排也不能妄自評判誰地誰非。悲劇總是殘酷的現實造成的。如果硬把罪惡向薛寶釵頭上扣,當然不公平。
至於她的悲劇,我認為作者從更深層次地讓人思考弱女子在社會中的命運。女性處在被壓迫的地位中,任憑你有多大的能力,最終目的結果也只能是薄命而已。王熙鳳、鴛鴦等人的悲劇也不喻示了這麼個結論嗎?所以她的薄命不是她的錯,是男女地位不平,以及整個家族淪陷的結果。她最大的悲劇是對悲劇根源的認識。其實憑她具有的才氣,應該能意識到最終的悲劇,可是她從來不抗爭,總以認命進行自我安慰。作者對她同樣抱有同情,讓她有了希望。她生了個兒子,並喻示著她的兒子將會改變她的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