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末。發生了兩間足以改變華夏影壇命運的事情。
第一件12日《無間道》在香江上映,第二件,14日,《英雄》上映。
《無間道》作為港片最後的輝煌,見證著港片的慢慢死去。
《無間道》之後,港片徹底淪為混日子的存在。
《無間道》上映八天,就刷下了22oo萬的票房,而兩週後,這個數字已過了3ooo萬,破了香港影史兩週票房的最高記錄。
大家其實對這部影片不是有太高的期望。劉德樺甚至認為,三千萬就好了。
可是現在。直接奔著五千萬就去了。
其實歸結原因,除了電影本身夠硬之外,戳動了港人情懷也是重要一點。給《無間道》寫文案的那哥們絕對功不可沒,早早的就按上了一句:“港片救市之作!”
就是這句話,公映之前都當它是個玩笑。可公映之後,觀眾和影評人一看,喲,還真挺吊的!有新意,有技術,有演技,有逼格,妥妥的佳作。
就跟《少林足球》一樣,香江太需要振作士氣的電影了。沒人捨得噴,一水的讚美之詞。而隨著影響力越來越大,片方也便推波助瀾,“救市之作”這個概念。愈深入人心。
其實挺可笑的。
不過,和陳謙沒關係。此刻的陳謙正在小煤窯裡面渡劫呢。
然後再說英雄。
國師的《英雄》在中國電影史上必須有濃妝豔抹的一筆,他是第一部大投入,大產出的所謂大片。
英雄開啟了國內商業電影,使得大陸電影不像臺灣電影一樣,成了好萊塢的天下。也不像法德,除了本土喜劇,再無能和好萊塢抗衡的實力,
當一個國家的光影藝術被外國佔領,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以往好萊塢的培養下,我們很容易接受美國拯救世界,對蘭博殺光整個越南村子興奮無比,但是對吳靜解救同胞卻嗤之以鼻,認為造假。
那位領袖曾說過,文化思想陣地我們不去佔領,敵人就會佔領。
所以發展我國的商業電影,意義很重要。
投資人只有在商業電影裡面賺夠了錢才有餘錢去投資文藝類電影。只有商業電影能帶動觀眾養成看電影的習慣,電影市場才會越來越大。
陳謙也不是隻喜歡文藝電影,而是大環境起不來,拍商業電影只能賠錢,而且商業電影現在就是港臺的男星加大陸女影星。陳謙根本輪不上,現在是陳謙厚積薄發的時候,拍小成本文藝片,在國際上刷獎,等到了2008年,偉大的攝影王,edison chen 開啟了大攝影時代,才打斷了港臺的壟斷氣焰,等到那時候,陳謙一飛沖天的時候就到了。
.......
陳謙這裡,頗有一種,躲在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感覺,外面無論多麼的喧囂,他還是在安靜的拍著《盲井》
終於,12月15號,盲井正式殺青,一群老爺們收拾收拾東西之後,也沒定飯館,直奔洗浴中心,搓澡,泡澡,找技師,咔咔咔,啪啪啪,通透。
洗的白白嫩嫩的,然後才去大吃大喝。
大家喝的很開心,許下了無數的諾言,在場的都哭了。
汪寶強更是哭的眼睛都腫了。
陳謙則和李陽商量好,送去柏林,李陽本身在柏林有關係,陳謙又是柏林最佳新人,可以說是柏林系的。這很好。
終於到了分別的時候,汪寶強這孩子又開始哭。陳謙看不過眼了。給了他一張名片,告訴他,回京之後,拿著名片去找章平。讓章平幫他聯絡上學。
三點建議啊。
1,好好練習普通話,至少唐山口音別那麼重。
2,別給一個彎彎當書童,別演哪吒。<找姓馬的當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