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華夏的電影史,有一批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第六代。
第四代導演,是體制內的導演,他們享受著體制的福利,同時把電影這個屋子的門關上了。
第五代導演呢,咋辦?只好從窗戶裡面跳進去,然後和第四代打個招呼,就把門窗都關上了。
第六代,則是給屋子挖了個地道,用那地道里一絲絲的光,來看屋子裡的西洋景。
第六代的代表人物首先一定是張園。這位先生是最早妥協的,第一個拍地上電影的,也是第一個失敗的。
其他的有老賈,賈張科),婁夜,王超,張陽,包括路學常和我們的王小帥導演。
這些人注重於小人物的變遷,對待社會往往是充滿了憤怒和反思,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做。
無論是賈張科,還是王小帥,都是這樣。他們看到了,但是他們無力改變,又或者。他們根本不想改變。
《十七歲的單車》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先說他的背景,這是產業市場化的陣痛時代的拍的電影,所謂產業市場化正式開始。是2003年
現在是2000年,處於允許某些私人的公司拍電影。但電影拍完之後就是你的了嗎?當然不是。他的所屬權是有硬性規定的,不能歸個人。
你拍片子,若不想當黑戶,光拉來錢不夠,還得去找指標。比如北影廠,每年有二十幾個指標,你可以買來掛在自己頭上。
《十七歲的單車》就是這麼個情況。
他的總製片人是三爺,但是三爺是個門神,買來好看的。
他的主要資金來源於彎彎,以及法國部分,但是他的版權卻是北影廠的。
這就造成了,稽核會特別嚴格。
陳謙拿到劇本就開始看,連續看了三天,初步有了些瞭解。
這個劇簡直就是為他量身製作的。
小貴和他一樣,是一個騎腳踏車的快遞員,但是不同的是,小貴才離開鄉村,這份工作是他第一份工作。
工作很簡單,公司租給他們一輛山地車,他們去送貨,等攢夠了錢,山地車就是他的了。
小貴為了這倆山地車,起早貪黑的工作。好不容易車歸自己了,轉眼就丟了,他找啊找啊,找到了自己的車,原來車被偷了,然後賣到二手市場,被小堅買了。
小貴堅持要要回自己的車,卻被小堅和小堅同學毆打很多次。
小貴依舊不放棄,所以兩人商量一人騎一天。
奇怪的友誼在他們之間萌生。
瀟瀟是小堅的女友,可是她卻移情別戀了有更好車,更好車技的人,小堅生氣的毆打新男友。
對方來報復的時候,小貴正好來換車,被誤認為是一夥的。被毆打。車也被砸爛。
故事的最後,小貴扛著已經壞了的單車,不知所措的走著。
沒有結局。
這是一個有關於青春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青春的夢。
無論是小貴的單車,偷女主人衣服穿的小保姆,移情別戀的瀟瀟,生活在市井的小堅。
不難看出來,王小帥想反映的是,新來大城市的,農村人的迷茫和渴望。
......
拍攝地點在什剎海附近的一片老居民樓。這裡是一個十字路口。
左邊是一片衚衕區,右邊是新興的小區,高樓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