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彷彿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裡話。
一時間不少人跟著點頭,表示贊同。
因為此時的工廠基本上都是半工業化或者是手工化,能達到自動化無人化的工廠可以說少的可憐。
而陳霄從鎂國弄回來的這套生產線,雖說已經是人家十多年前就已經下線的型號,但已經基本實現了百分之五六十純機械化了。
從前一套生產線大概需要兩三百個工人共同協作才能完成,但這套生產線,等於是一下子節省了將近一百多個人工。
雖說此時華國的人工便宜的不想話,但節省人工不是主要目的,生產效率成倍的提高才是這條生產線真正的優勢。
只要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來,這套機器雖然比國產的生產線貴了將近一倍左右,但是同樣的規模和投資之下,這套生產線的效率卻是提高了至少一點五倍。
如果要是採用,人停機器不停的三班倒來趕工的話,效率甚至能達到國產的三倍左右。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最吸引人的地方。
要知道,目前國內的大部分工廠因為採用人工的地方比較多,所以就難免會出現,零件尺寸不符合標準的時候。
這個問題不是出在工人身上,也不是工人的技術不夠純熟,而是因為,人和人之間是有差距的。
即便是一個細微的抖動,就很有可能會造成零部件尺寸上的偏差。
要想完全不出錯,達到苛刻的百分之九十幾的良品率,除非是那種擁有幾十年工作經驗,甚至能被評為八級九級鉗工車工的人大神才有可能打的道。
然而這樣的神人,一個上千人的大型工廠中,能有幾個?
所以自古以來,華國在製造行業就有一個約定成俗的良品率的說法。
一般情況下,能達到百分之七八十的良品率的工人就算是合格,要是能達到八十以上,甚至直逼九十,那就是精英了,而能達到九十以上,沒提高一個百分點,那可就是需要十年以上的積累。
這樣的神人,說是千里挑一,萬中無一,都不算過分。
然而現實總是這麼的殘酷,即便你怎麼神,但是在純機械化面前,九十幾的良品率也不夠看了。
純機械操作甚至能達到千分之九百九的良品率,這個資料即便是百萬車工鉗工中也未必能出一個。
有人曾說,機器的普及毀掉了一代人,這個說法對也不對,因為,站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問題,視角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良品率越高成本也就越低,成本越低,利潤空間也就越大。
在這個所有人都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年代,任何一點可以榨取利益的地方,都將會被無限的利用。
這是市場的趨勢,是時代浪潮中不可阻擋的大勢。
所以在場這麼多人一聽說陳霄手裡有外國來的生產線之後,一個個蜂擁而來也就不奇怪了。
價格雖然高,可它不管是從良品率還是生產效率上都完爆目前國產的生產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
花同樣的錢,一個回本要一年多,而另一個只需要半年多,你會怎麼選擇。
這也就是陳霄明知道國內有更便宜更容易到手的生產線,依然選擇了冒險從鎂國買,主要原因就是在這裡。
他不是不願支援國內的發展,而是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著一條明顯的鴻溝,不得不讓人低頭。
陳霄也是打心裡希望華國能儘快的強大富裕起來,但是這個期待是需要時間的,國家能等,可他等不起。
若是不能快速的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不能儘快的將影響未來的高精尖行業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