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大年三十。
鞭炮齊鳴,闔家歡樂。
月缺月圓逢半月,除夕年尾接年頭。
大早上天還沒亮就能聽見隔壁鄰居家,和隔壁村開始打餈粑。
這裡的風俗過年必須有餈粑,所以大早上的就開始忙碌打餈粑。
把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裡,再用木棒舂,“咕咚,咕咚”
類似舂米一樣,所以大清早就能聽見村裡的人在打餈粑了。
隨後把餈粑捏成像月亮一樣,簸箕上散上一些核桃粉或者花生粉,再把餈粑放在簸箕上。
隨後一家人揪著餈粑,蘸著花生粉或者核桃粉吃,剛出爐的餈粑真是美味無窮,只是吃多了就會打嗝。
“小偉,小英,過來磕頭。”
“阿媽,我都多大的人了還要磕頭,小英磕頭不就完事了嗎?”
“別廢話,沒有結婚就是小孩,快把帽子戴上,過來磕頭。”
“哦!”
隨後母親把餈粑放在祭祀處,家裡的小孩要磕頭。
周永偉和小侄女倆,跪著撲通撲通的磕了三次頭。
雖然一年到頭來,忙忙碌碌,起早貪黑,但今天格外熱鬧。
每家每戶齊聚一堂,那像現在一樣,君不見妻,母不見子。
小孩們穿上了新衣服,雖然衣服還是三色體為主,青灰藍。
但在農村婦女們都會紡織,所以很少去供銷社裡買,再說了也買不起。
周永偉今天也迎來了一件新衣服,這都要感謝於母親和大嫂的勤勞能幹。
一件黑色的外套,黑顏色還是用板藍根葉子染色的,這種古老的染色法農村裡至今還流傳,至少在雲貴川的農村裡是流傳的。
板藍葉子採摘回來後用水泡在大缸裡,讓葉子自然發酵,一個星期左右水就會變成黑色,然後把紡織好的白布泡進去大缸裡,重複染色幾次即可。
也不是沒有缺點,缺點就是會褪色,尤其要是裡面穿件白色的衣服,再穿個染色的外套,得了,恭喜你白衣服變黑衣服了。
誰家的媳婦會不會紡織,會不會染布,看手就知道了,只要是染過布的手,手都是黑的。
天色漸晚,黃昏作伴,日落西山。
母親和嫂嫂做好了年夜飯,爺爺早已坐上了中間位置。
周永偉帶著小侄女放鞭炮,但小侄女是小孩子,怕的哆嗦,一看叔叔就要放鞭炮了,兩個耳朵用手掌捂的嚴嚴實實的。
但男孩子就不一樣了,喜歡放鞭炮,換著花樣放鞭炮,可會玩了。
鞭炮插在牛糞上放的,蓋著鐵盆放的,單手抓著鞭炮放的,花樣百出。
父母年前就會買回來鞭炮存在乾燥的地方,要是大年三十鞭炮沒有放完,那小孩子就會想一萬個辦法,把鞭炮一根一根的偷走。
然後放進口袋裡,變著花樣的玩鞭炮,尤其看著有人來就插在牛糞上放,這個很刺激。
鞭炮一響,牛糞四濺,濺到路過的人,隨後就要被追著打。
放完鞭炮後一家人就團聚在飯桌上,有說有笑的開始了年夜飯。
“阿媽,阿媽!我要吃雞腿。”
小侄女看著桌上那兩隻肥美的雞腿,興奮不已的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