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文丞相,在南宋末年那個時代,是絕對的時代主角。
青年乞斬要遷都的宦官,在奏章裡陰陽怪氣賈似道,被賈似道指使人彈劾,致仕回家,當時三十七歲。
如果文丞相就這樣,回家遊山玩水,教學寫書,也就是個一般人記不住的學者文人。
後來,他被起復任湖南提刑,見到了曾經的丞相江萬里。這位老官僚勉力他說:“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這是感應到了世道的變化,南宋偏安的局面即將被打破,亂世中“世道之責”,他屬意文天祥。
果然,文丞相沒讓人失望。
第二年,文天祥改知贛州——也就是南洋蠻族入寇,過了南華寺和五嶺之後的地方。幹了一年之後,江萬里口中的“天時人事當有變”來了。
元兵迫臨安,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
文丞相帶頭起兵,先是發動郡中豪傑,把那些社會閒散人員聚集起來,而後拉攏溪峒蠻,使方興召吉州兵,在強幹弱枝的宋朝——還是腹地,集結了上萬軍隊勤王。
有個智叟一般的友人勸他說:“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內地,君以烏合萬餘赴之,是何異驅群羊而搏猛虎。“
文丞相回答的很悲壯,大宋養士三百年,我知道我去了是送人頭,但是我希望有忠臣義士聽到這個訊息,能聞風而起,“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這個國家才有救。
以前的文天祥是個場面人,平常呆在家裡,唱歌跳舞的小姑娘要拉滿。等到勤王的時候,家財散盡,毀家紓難,充作軍費。
“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大宋已經積重難返,臨安兵敗之後,文天祥臨危受命,出任丞相,被朝廷派去和元兵談判,不出意外,被人家扣押了。
輾轉逃出,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重新組織朝廷,立皇帝,收兵權,訓軍隊。
之後,這個倉促組織起來的政權節節敗退,文天祥老母獨子死難,自己在五坡嶺被堵住,自殺沒死,被擒。
斥責張弘範,寫《過零丁洋》。元人想讓文丞相把仍在抵抗的張世傑勸降,這位好漢回答:“:“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被縛上京,在道八日,不食不死。兩次自殺未果,在監獄裡寫出《正氣歌》。
在他四十七歲那年,也就是被人勸退的第十年,死於刑場。
他在衣帶裡留下了一句激勵無數人的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宋末三傑至此盡墨,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了海,張世傑葬了太后,登樓為已經消亡的大宋祭祀,在風雨飄搖中跳海而亡。
除了主要帶兵的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全被抬進了文廟,配饗孔子。
而跟他們一起配饗的許衡、吳澄,這兩個被人召喚就急匆匆上任的儒家大師,也不知道他們看見自己同列的文、陸兩位是什麼想法。
他雖然死了,但他勤王的想法卻沒錯。他的行為,不僅帶動了無數義兵勤王,甚至在宋朝滅亡之後,還激勵著無數人站出來反元。
“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書,言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為亂。”
這股精神一直延續到元末,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許衡、八思巴、丘處機這些三教高人想盡辦法,加上人分等級、收繳鐵器這些政策,也就給元朝續了百年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