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顧錚也果然沒有讓賀卿失望,很快就申請將這本書放入了翰林院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作為一個有才有貌,宇內盛名的人物,顧錚在朝堂內外的崇拜者不計其數。他既然讀過這書,且覺得好,旁人自然也不會錯過。於是這本書先是被翰林院裡的官員們傳抄,後來傳到了國子監和太學,旋即便風靡整個京城,而且風潮還在朝著整個大楚擴散。
對世界的好奇,是許多人都會有的。遑論是這一批整個大楚最出色的人物?
這本書裡提出來的各種命題,很快就成了京城裡最時髦的話題。就是什麼都不懂的百姓,也知道有這麼一本書,裡頭寫了些什麼。而那些內容,許多都是他們日常生活之中隨處可見的。
在這樣的氛圍之中,自然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一些比較淺顯的問題很快就有了結論,甚至有一些年輕士子已經開始設計實驗了。
因為書是自己寫的,所以賀卿大大方方地蒐集著這些後續反饋,頗有些老懷大慰之感。雖然目前只是一種風潮,還不知什麼時候會過去,但她相信,大浪淘沙之後,一定能夠留下一部分潛心鑽研此道之人。
藉著這個機會,賀卿也稟明太皇太后,為自己置辦了不少用來做研究的工具,正大光明地開始搞研究。同時,她還上書太皇太后,申請開辦一份報紙,專門刊登相關內容。
她這份計劃一步接著一步,眼看著是離朝堂越來越遠了,太皇太后自然沒有不允的。
還專門給她劃撥了一份資金,同時允許她在整個內宮挑選幫手,將報紙的框架給搭起來。
於是,在過年之前,賀卿時隔幾個月,再次見到了顧錚。
這一次,她是得了太皇太后的允許,正大光明召見顧錚的,理由是想借他的名聲,對外徵集一些可以刊登在報紙上的文章。這樣既可以提起所有人研究的興趣,又能夠為他們的研究指引一下方向。否則她自己一個人唱獨角戲,也就失去了辦報紙的意義。
顧錚在宮中有自己的人脈,訊息靈通,早已聽說過賀卿的打算。此刻聽她將這計劃和盤托出,便含笑道,“真師如此瞧得起下官,下官焉能不允?這報紙若是辦起來,倒也可為喜愛鑽研此道者張目,強如各自為政。”
“便是如此。”賀卿道,“其實論起身份,倒是顧大人更適合做此事。以你的名聲,必定一呼百應。只是顧大人身居要職,日理萬機,恐怕顧不上這些。倒是我閒人一個,便斗膽操持這些瑣事。真要將報紙辦起來,還需顧大人鼎力支援。”
“真師客氣了。”顧錚笑了一聲,“下官倒是覺得,這些事情由真師來辦,再合適不過。”
賀卿總覺得他這話意有所指,正準備詢問,顧錚已經轉開了話題,“不知真師這報紙具體如何操持,又預備叫什麼?知曉了名字,我出去也好對人言。”
“這個正要跟顧大人商量。”賀卿道,“我正猶豫,不知該叫《自然》好,還是叫《科學》好。”
“科學?”自然的意思一目瞭然,倒是後面這兩個字,讓顧錚琢磨了一下,而後笑道,“是金科玉律之科?自然之道,暗藏規律,萬物皆遵循之,好一個‘科學’!”
他後面還有一句話沒說出來:竟定名為‘學’,可見賀卿認為這自然之道,乃是可以與諸家學說並駕齊驅的存在。這種開一派先河之氣概,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有的。
“那顧大人是覺得《科學》好了?”賀卿問。
顧錚卻搖頭道,“臣以為,不如兩份都辦的好。從來一家之論容易偏頗,倒不如辦兩份,內容相同又各有側重,反倒可以相容幷包。”
“有道理!”賀卿拍手道,“不如這樣,一份《科學》,注重理論,一份《自然》,注重各種現象及技術,如此方才算是完備。”
物理學本來就是從理論走向技術,或是從技術走向理論的學科。這樣從一開始就將之區分開來,對後來者也有好處。
顧錚自然沒有異議。
於是賀卿便又忙碌了起來。第一份報紙她預備定在明年二月推出,在那之前,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經由顧錚之口將報紙的訊息宣傳出去,效果也同樣立竿見影。賀卿在宮外設定了一處投稿點,每天都能收到至少兩三份投稿,其踴躍遠超預料。畢竟這個時代的文人,對自己十分自信,還是很願意發聲的。
這件事在賀卿看來十分重要,但是放在整個朝廷、整個大楚來看,便算不得什麼了。
一來馬上就要過年,朝堂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二來新君已經出生了,那麼登基大典也就應該儘快操辦起來,將名分早早定下。然而朝廷這邊還未商議停當,各地藩王請求回京參加登基大典的奏疏倒是先一步送到了朝中,不免又掀起一場波瀾。
喜歡長公主不想死請大家收藏:()長公主不想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