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眾人無不叫好,這詩此時是讓人摘錄下來,若是仔細聽的話,就會知道這七首詩句一樣的題目,但其實在內容上就像是“連續劇”一般。
羅逸對於在場人的表情倒也在預料之中,畢竟這七首《江畔獨步尋花》是七首佳作相輔相成的。
這詩自然是出自詩聖杜甫。
話說春暖花開的時節,杜甫原本想尋伴同遊賞花,卻未能尋到,於是只好獨自在當時的川蜀錦江江畔散步,這每經歷一處就寫一處;而此時寫一處,又是換一意;算是一連成詩七首,共成一個體系,而且每首詩又自成章法。
細看這組詩,第一首寫獨步尋花的原因是從惱花寫起,讓人覺得頗為突兀,見出手不凡。而第二首寫行至江濱見繁花之多,忽曰怕春,語極奇異,實際上是反語見意。到了第三首寫某些人家的花,紅白耀眼,應接不暇。至於第四首則寫遙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與人之樂。緊接著第五首寫黃師塔前之桃花,而後第六首寫黃四孃家盡是花。最後,第七首總結前面六首,是賞花、愛花、惜花。
這組詩可以說是脈絡清楚,層次井然,是一幅獨步尋花圖。顯然詩人對花的惜愛、在美好生活中的留連和對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都表現的淋漓盡致。
其中,這首詩裡每首都緊扣著尋花題意來寫,每首都有花。第一首起句的“江上被花惱不徹”和末首的“不是看花即欲死”又是遙相呼應,就好比那常山蛇,扣首則尾應,扣尾則首應,而其中各首都抓繪著賞花、看花,貫串到底。
第一首:“江上被花惱不徹”,看似是花惱人,實際上又是花惹人愛。說起花在江上,花影媚水,水光花色,更是可愛。而其中“顛狂”兩字把愛花的情態刻畫得淋漓盡致。於是詩人覓伴賞花,“走覓南鄰愛酒伴”。由此可知當時杜甫是找他的鄰居一同去賞花的。“經旬出飲獨空床”,算是明寫這位愛酒伴是出飲,但他該也是獨自賞花去了。從這裡看這“無處告訴只顛狂”寫的是兩個人的事。那麼他們都到江畔獨步尋花去了,當然也可能尋花的還有更多的人,誰都愛美。從這七首絕句裡寫尋花,貫穿的是“顛狂”二字,這第一首詩是解題。
第二首:“稠花亂蕊畏江濱”,又是承第一首“江上被花惱不徹”而來的。那麼江上的花是紛繁的花和雜亂的蕊左右包圍著江的兩邊,浣花溪一片花海。那麼從第一首頭一句說“江上被花惱不徹”,而這首第二句則說“行步欹危實怕春”。其實從王嗣奭在《杜臆》把顛狂的形態和心理都講得比較透闢。那麼花之醉人如此,接著寫驅使詩酒,“未須料理自頭人”。這是在寫花具有的魅力,憑藉花添詩情酒意,花使青春長在。這是寓有哲理,也合乎情理的。
緊接著第三首:“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這兩句又是承二首句“稠花亂蕊畏江濱”而來,這是吧把大的範圍縮到小的範圍。那麼範圍縮小了,花卻像是讓人感覺繁忙起來了。這首詩的起句是寫靜態,紅花白花也平常。而加“多事”兩字,頓覺熱鬧非常。這“多事”分明又從前面花惱人而生髮來的,其奇妙處也是前後輝映。末二句抒情,把春光擬人化。讓人覺得似乎有所妙悟,也似有所解脫,但其深情,仍該是愛花。
然後是第四首:“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組詩又宕開一層,寫洗花溪邊的繁花繽紛,這是村居里所見之花;作者這時又想象成都少城之花,“百花高樓更可憐”。那麼這句和他後來寫的“花近高樓傷客心”,兩句前半截極相似,而後三字哀樂迥異。“更可憐”即多可愛的意思。遙看少城之花,本是煙霧迷惘的煙花,但不曰煙花,而曰花滿煙,末尾二句以發問作結,算是實嘆招飲無人,徒留想象,餘韻無窮。
第五首是詩題為獨步尋花,組詩的第五首則寫到黃師塔前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那麼寫具體的地點。這裡“春光懶困倚微風”則寫自己的倦態,春暖人易懶倦,所以倚風小息。但這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這裡疊用的是愛字,愛深紅,愛淺紅,愛這愛那,讓人應接不暇,但又是緊跟著“開無主”三字來的。至於“開無主”就是自由自在地開,儘量地開,大開特開,所以下句承接起來更讓人覺得絢爛綺麗,詩也如錦似繡。
至於第六首是寫尋花到了黃四孃家。這首詩是記敘在黃四孃家賞花時的場面和感觸,既是描寫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又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可以說春花之美、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都讓人感覺躍然紙上。那麼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孃家”的小路上。那麼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最後一首:“不是愛花即欲死”。痛快乾脆,毫不藏伏。杜甫慣於一拚到底,常用狠語,如同“語不驚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寫道:“只恐花盡老相催。”怕的是花謝人老。下兩句則是寫景,寫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開,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對句出之,更是加倍寫法,而又密不透風,情深語細。
所以現在這詩句一出,在場人的臉色各異,可謂是兩級反轉。分明這時候侯定遠的臉色是變得有幾分扭曲,這些都是讓羅逸看在眼裡。
羅逸自然一早想好了,既然是杜荷唸詩,這侯定遠就是怪罪下來也是怪杜荷。畢竟他看得出來這侯定遠是一個很記仇的人。
但讓羅逸沒想到的,是杜荷接下來的話:“這組詩是出自我朋友羅逸之手。”
杜荷說罷是微笑指著他介紹。不僅暴露了詩是他寫的,還把他整個人給點出來了……
此時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羅逸自然是瞪大了眼睛,沒想到這臨末尾杜荷還當了回“豬隊友”。
這些才子和公子哥們對於羅逸的眼神那都是更為的嫉妒。至於那在場的姑娘們那都是心裡一喜,但又顯得失落。
喜的是知道了這位公子的身份。而正是很多女子心心念唸的羅逸。將他的形象和坊間流傳的羅逸重疊起來,更覺偉岸。
但失落的是,羅逸是與長樂公主李麗質有了婚約,可以說是名草有主。
但這不妨礙他們對於羅逸多幾分遐想,畢竟能夠知道羅逸的模樣,還知道了他寫的詩句,到時在閨蜜那裡也能多吹噓幾句。
而羅逸對此自然是不知道的,只是覺得自己這莫名被擺上臺頗有幾分冤屈。不過他也不是小氣之人,畢竟他也能猜出杜荷為何是說出他的名字。
只聽到一聲:“慢著!”羅逸便在心裡感嘆一聲“果不其然!”
這首詩是有爭議的,羅逸對此心知肚明。而這時提出異議的,便是侯定遠旁邊那位老者。
喜歡大唐稱心請大家收藏:()大唐稱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