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那位監門校尉終於與長孫無忌一樣,被判以贖銅。
而從這個例子來看,羅逸看得出戴胄這個人基本上就是一個在封建王朝裡比較公正明斷的人。
而且戴胄是個聰明人,知道長孫無忌一定會沒事,所以便是覺得那個校尉的死有些無辜。這才距理抗爭。
當然讓羅逸更加佩服的還是下一件事。
就在這事情的過不多久,這朝廷大開選舉之途,是要各地推薦德才兼備的人到京城再行選拔,以做到量才授職。
而在貞觀年間,羅逸也是深有感觸。若是父輩祖輩為這大唐是建有功勳的話,一般就能充任高職。而若是有一定聲望者,他的子孫可以獲得一些優待,這便是資蔭。
蒙蔭入仕指的便是如此。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便是會有人便假冒資蔭,妄圖能夠混到官職。
李二發現這一情況後,非常惱火,傳下詔書說:但凡假冒資蔭而入選者,便是立馬自首;否則一經發現,立即處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所以過了沒多久,便是有人假冒的行為被揭發了出來。李二當即將此人交給戴胄,要求戴胄將其處死。
而戴胄此時卻上奏道:“根據律法,此人只該被判處流放。
但是李二顯然很不高興,便是怒道:“朕早已宣佈過,凡是假冒資蔭而不自首者,要處以死刑,你卻只判他流放罪,這不是在向普天之下宣示朕言而無信嗎?”
其實羅逸也能理解,李二這人就是好面子的,因此也知道戴胄此時應該算是踩了李二的線了。
但是戴胄此時卻是答道:“若是陛下如果當場就把他殺了,臣也來不及阻攔。既然已把他交給了大理寺,臣身為大理寺少卿,那就不得不依照律法辦事。”
李二便是質問道:“你要當一個嚴明的大理寺少卿,那難道就讓朕失信於天下?”
戴胄便又是解釋道:“律法是經過充分考量,才制定而公佈於天下,要求民眾長久信仰和遵循的,這是大信大義;但其執法則往往受當事人喜怒心情的影響。
倘若陛下因一時激忿,說是要將假冒者處死;事後心平氣和了,知道不能以言代法,又將其交給大理寺來依法量刑。而這正說明了陛下是能夠忍住一時的私忿,從而維護天下的公法,那這不是失了小信義而儲存了大信義嗎?
如果為了不失小信而一定要殺掉此人,不惜破壞國法這個大信,臣私下裡很為陛下惋惜。”
所以在當時李二連連點頭,讚歎一聲:“是朕錯了。愛卿能夠嚴格依法辦事,朕還有什麼可擔憂的。這個人就照你的意見處置吧。“
“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憂也。”這話是李二的原話,就是誇讚戴胄在這件事上的處理的。
雖然羅逸覺得這個故事或許是有美化的成分,但羅逸知道戴胄多次反駁過李二,而李二都聽從了他的處理意見,可以說是相當不簡單的一個人。而且這個戴胄在擔任大理寺少卿期間,很少有人被冤枉,算是有口皆碑的一個人。
那麼羅逸現在基本上知道戴胄以公平執法著稱。為人也是相當值得信任。
而且戴胄除了秉公執法、深謀遠慮之外,那是還經常大膽地匡正李二的過失。
有史記載,貞觀五年九月,李二當時是下令重新修繕仁壽宮,是要求定期完工後改名為九城宮,而且還要大肆去修復洛陽宮。
很顯然這是一件相當奢侈的事。
畢竟這對一個剛剛穩定五年的大唐王朝來講,是一筆相當巨大的開支,但是這些開支最後無疑又會透過賦稅被攤派給老百姓。當時的戴胄,便是從民生的角度,向李二直言阻諫。
“亂離甫爾,百姓凋敝,帑藏空虛,若營造不已,公私勞費,殆不能堪!”這是戴胄的原話,算是說的有幾分據理力爭。
沒錯,這一個國家不管是什麼年代不論搞什麼專案,仄建什麼工程,首先要知道民生是前提。那麼平民吃不飽飯,一切都是白搭。而在民生問題上,戴胄是能做到從來是忠直體國,知無不言。
那麼說起戴胄,羅逸是沒想到這戴胄還能得到杜荷的父親杜如晦的看中。其實不怪他不知道,畢竟杜如晦死的時候,他的意識還未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