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長孫渙來說,他看待羅逸的態度也有些奇怪。
作為長孫家的人,他沒理由不討厭羅逸。畢竟歸根結底他兄長長孫衝的死,基本上就是因為對羅逸的恨意。而也是因為這份恨意才會被歹人利用。
但是同一時間,那晚上羅逸表現出來的“逆轉局勢”的樣子也被長孫渙看在眼裡。
沒錯,在自己極度劣勢的情況下翻盤,可以說不是一般人能辦到的。要是換一個人,他可能已經是死在長孫家了。
但是羅逸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光明正大走出了長孫府……
而這一切還是在有李二陛下和他爹長孫無忌在場的情況下。換言之長孫渙看著和他年紀相仿的羅逸,卻是覺得自己與他的差距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他長孫渙是有些敬佩羅逸的。
當然長孫渙雖然心痛於自己兄長英年早逝。但是也可以說,這其實對於他而言是個機會……
以往父親對自己的期望並不高,但是近來,父親教授他的時候也更多了。
這對於長孫渙而言內心裡有些激動,但同時也感覺到了壓力。又或者說,以前他都未曾對自己有這樣的期望。但事實就是,長孫家需要他……
因此長孫渙看著羅逸,竟是相當的誠懇真切:“我想向羅逸你學習!”
羅逸自然對此是瞪大了眼睛,畢竟哪能想到長孫渙是會提出這麼個要求。
而同樣驚訝的還有在場的李泰,這李泰也是和羅逸幾乎一樣的表情,而且隨即是看著羅逸,眼神裡透著無辜。
那樣子就像是說,哪裡知道這長孫渙被提出這樣的要求。
事實上李泰覺得長孫渙是有些胡鬧的。換一個人提出這個要求還好,這你偏偏卻是長孫家的人。
雖然李泰的生母是長孫皇后,但是在對羅逸的事情上他不會為長孫家說話的。畢竟看得出都知道羅逸已經夠大度了,而長孫衝甚至是想置羅逸於死地。
所以李泰此時想著上前委婉勸說長孫渙,但好像羅逸卻是先問了長孫渙問題。
“長孫兄,你這有些突然,對我而言總需要一個原因。”
羅逸是沒有直接或間接的婉拒,反而是比較認真的問長孫渙這件事。
而長孫渙聽了也是接著說道:“這些天裡因為兄長的死我想了很多。我知道是兄長肚量的問題,同時也對於羅逸你是一種矛盾的想法。那就是作為一個長孫家的人,我不可能對你有好感。但同一時間我又敬佩你的才華。”
長孫渙說的很誠實,也算是比較的真切:“至於和你學習一事,也不是心血來潮,但也因此瞞了父親這件事。所以我長孫渙,想到自己如果可以,是要拋開家族恩怨,為了大唐社稷而學習。”
聽到長孫渙這話,李泰只覺得微妙。
事實就是作為羅逸半個學生,他對於羅逸的想法算是很瞭解的。李泰其實也能猜到了羅逸的答案了……
“長孫兄如此肺腑之言,也是讓羅逸心生感動。”羅逸這話算是先肯定長孫渙的態度:“但是教授你什麼,我羅逸是不會做的。”
聽到羅逸這麼說,李泰便也算是覺得自己對於羅逸確實還算是挺了解的。
長孫渙的問題出在哪裡,李泰是知道的。
羅逸喜歡誠實的人,在這點上長孫渙無疑是加分項。但是李泰也知道羅逸真正的抱負。因此是知道長孫渙最後一句就是羅逸拒絕他的緣故。
就是那句為了大唐的社稷。
羅逸從始至終都不是為了大唐,李泰作為和羅逸接觸最久的人,對此心知肚明。
羅逸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大唐的子民過得更好,至於大唐,只不過剛好是大唐罷了。
李泰很理解羅逸的想法,事實就是自打和羅逸學習之後,也是多在藍田縣學到了許多。
以往李泰知道自己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想法。就好比最近人人都誇的富庶的藍田縣,其實也就是大多數村民縣民能夠每天不餓肚子罷了,而且吃的都還是極為粗糙的糧食。
這還只是藍田縣,那麼放眼整個大唐是如何,李泰不敢想。
所以這也是他堅定的想和羅逸學習的緣故。每個儒臣都能說出一堆民生疾苦的大道理。但是真正能不遺餘力的踐行改變的,在李泰看來只有羅逸。
所以長孫渙的話在李泰看來就和羅逸對他說過的那句一般。
小了!格局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