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權第三次踏上了去往彭城之路。雖然不像第一次那般昏迷著入了城,也不似第二次要做喬裝混入城中,這一次看似堂堂正正的升遷之旅並不會讓他覺得安心多少,甚至於他一夜都未睡好,翻來覆去的仔細思考著定策,定要在保全自己的同時達成所願。
這很難,徐州七都白圖都覆亡,門槍都遠遁,銀刀都將殘,如是隻想著求活,陳權此次領了三千人馬赴彭城,仔細謀劃一番或許還可應付了這剩下的這四個半都。可自從起了心思想要佔了徐州乃至整個武寧,那指望這三千新兵成事怕是不大現實的。
還有仇師約這個新任的監軍到底會起到什麼作用是未可知,起碼目前來看,陳權只能祈禱這仇監軍少搗亂即可。
彭城是為州治,徐州的世家豪族多也於此著重經營,這世家裡的種種門道也讓陳權這個冒牌的潁川陳氏有些不知所措。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韋康被他拉了過來同行。起因則是一個賭注,代價是賣身。
——
“五色土不交??哈哈,度之啊,你這就是在胡言了。你可知哪怕是過往武寧不穩之時五色土亦是未曾有絕,以王智興和張愔的跋扈都未敢斷貢的,你又何出妄言?更何況百姓之苦只一五色土嗎”?
“大唐立國之初行均田之制。而賦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調,三曰庸。是為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加之不納鹽稅,茶稅,輕徭薄賦之下大唐百姓何等之富足。可隨著均田日漸壞頹,開元時便有不濟之勢,天寶十四年大唐戶數八百九十萬,不課者三百六十餘萬,幾佔天下戶口之半”。
“安史亂後更是不堪。百姓無地,無產,稅賦亦是日重矣。便以平日所食之鹽來說,這鹽是民生之必需。在大唐立國之初除了河東的十八鹽池,六十四鹽井為戶部度支所理,其餘自有煮鹽買賣並不課稅,天寶年時鬥鹽不過十錢,可自安史亂起,國力衰敗,便收繳天下山海井灶之鹽官賣,設監院監管鹽務,始有“榷鹽”。起始官賣鬥鹽一百一十錢,雖是十倍於往,可儉省些也能食得。不過等這安史賊亂平了,可藩鎮又是四起,連年征戰朝中賦稅自是不足,代宗起便再改鹽法,於鹽區立“亭戶”專有製鹽之事,再由商人轉賣,從中納取稅錢,此後天下賦稅鹽利已是過半,可這經了商戶轉手,鹽價日漲,德宗時便至鬥鹽三百七十錢了。再有藩鎮之事,地方鹽務多為之所劫,朝廷取稅只能頻加稅錢,百姓食不得鹽便只能以私鹽為生,而朝廷為行保稅不得不以嚴刑峻法約治。可怎能有用呢?百姓終是要食用的“。
”再有這茶,德宗年始收茶稅,起初是分三等,稅率十中取一,穆宗時便增為二取一,此後茶稅有增無減,地方州府亦是層層盤剝,私販日多,朝廷只好又是嚴法禁之,凡私販三次三百斤者皆處死“。
”還有這酒,鐵,關市,特別是關市,德宗時重稅之,尋常貨物千錢稅二十,竹木茶漆等則十取一,可現今這關稅飛漲不說,更是早已不止貨物了,便是尋常旅人亦有所繳。若是遇到稅吏暴虐,那這一個關稅便能破了一家的。此外還有這日重的“青苗錢”,“率貸錢”,“除陌錢”,“戶錢”等等,所以你可還覺得這徐州,乃至天下百姓只苦於這一五色土嗎“?
韋康的話一股腦的灌了過來,陳權到大唐三年,溈山之時他從杜牧的書信的捎帶的書籍上了解著這個時代,可終究就像後世不知是誰寫的詩一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2。他所知的只是些模糊的具象。等出山之後又是時刻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更是無暇於這世間的細節。此時韋康的話讓陳權有些迷茫,他的野心真的是該有的嗎?真的只是分上幾畝地,斷了五色土便能讓這眼前矮著身子的百姓活得好一些?
“可,不是已經行了兩稅制了嗎?這兩稅之法據言還算公平,怎還會如此呢“?陳權糾結的問道。
”兩稅卻有公平之處,可也是不得不為之罷了。起初兩稅額度按代宗大曆十四年為準分攤天下州縣,鄉有寬敝,田有豐瘠,這稅額卻是不變的,富田產多,自是該納多些,可因是富田稅重,加之天災人禍流民日多,又怎能足額繳納?雖是後改了三年一審重新定戶,可度之該知這人事之間可做手腳幾何的“。
”加之兩稅制廢授田改永業田,此後這土地兼併再也遏制不住了。正如德宗時宰相陸敬輿1所言:“今富者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依託強家為其私屬,終歲服勞,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稅。京畿田畝稅五升,而私家收租畝一石。官取一、私取十,穡者安得足食”。且兩稅之收是為三分,一為上貢,二為留使,三為留州。這本是為壯屬州以虛藩鎮之舉,可由此又出了稅外加徵之事。唉,兩稅現今也是弊端大顯,可確是無可奈何了“。韋康長嘆一聲說道。
”令平,河北三鎮如何?也是這般嗎“?想到自己的野心,陳權忙問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呵呵,三鎮?他們不服王命,更是怕朝廷征討,為養兵之事這閒來的稅賦更是不計其數,稅外加徵便是這些個跋扈的藩鎮所為。如是遇上個愛民寬宥的節度使,那倒還好,起碼一些雜項皆可免了,如若不然,嘖嘖,我是不知百姓的日子是怎生熬的“。韋康面帶譏笑之色說道。
”唉,令平,你這番話險些讓我的一些念頭都淡了。可復又想來,便如此前李相曾言,這天下事總該要去做的,如是眼見這天下如此竟是不為所動,此乃吾輩之恥。我現今反倒是愈發定了心思。令平,此番彭城你可願隨我同往?我倒想試試這世事可有變改之機“。沉默了好一會,陳權拉住了韋康的衣袖,盯著韋康說道。
”哦~~~,什麼變改??度之該知一虛名長史可用不得韋氏子弟的“。韋康有些想笑,這陳權莫不是看書看的傻了?真的以為現今一個前途莫名的長史能讓自己效命?心裡不免起了輕視之意。
”不瞞令平,我欲奪武寧,效法三藩,我要試試能不能在武寧尋個出路來“。韋康臉上的不耐和輕視之意陳權只做不見,亦是未作隱瞞,第二次把心思說了出來,不過他的另一隻手已經撫在腰間,一旦韋康拒絕,陳權打算便做個小人,在這田間了結了這個朋友。
”哈哈,度之啊,你這幾千人怎能奪得了武寧?怕是自保都是不易的“。韋康扯過了袖子,彎起了腰大笑著,可低頭之時卻不由的看了一眼陳權的手,心裡一顫。
”賭上一番罷了,令平難道就不想看看我這妄人如何做下大事的嗎?“陳權的手又是高上了一分。
”好,度之豪爽,我亦不推脫,賭便賭了,不過我卻有些條件。一來我之家小不可同往。二來我只做旁觀,莫要以為我拜入度之門下任你驅使。三來,如若度之果能成事,須與韋氏結親。我知你與李相家之事,自不為難與你,我這個韋氏旁支亦不敢與趙郡李氏嫡脈相爭。可也必要有個身份的,如是度之可允了“?韋康的心臟撲通撲通的跳著,強作鎮定的說著話,卻有些喘不上氣來,眼睛有些不自然的瞟著,生怕下一刻自己便會人頭落地。他可知道這陳權實在算不上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