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他的好奇心又被激發起來,於是問朱慈烺“那陛下將往何處呢?”
朱慈烺把他和劉良佐、左夢庚這七八萬人放在潼關,那朱慈烺帶著十幾萬大軍將到哪裡呢?黃得功很好奇。
聽到黃得功的問題,朱慈烺遲疑了一會兒,他覺得自己的作戰計劃沒有必要給別人透露。
不過現在黃得功統兵七八萬,麾下民夫、輔兵更多,也算是明軍中的一員大將,最高階的幾位將軍之一了。
朱慈烺覺得他有資格知道這些,而且朱慈烺往何處進兵,其實有腦子的人都能猜出來,這也不是什麼好隱瞞的絕密資訊。
想到這裡,朱慈烺便大大方方地告訴黃得功“我要沿黃河北岸行軍,抵進京杭大運河後再沿運河北上,收復京城。”
京城距離潼關的直線距離大概是一千餘里,朱慈烺說的這條路線,長度大概是直線距離的兩倍,也就是兩千多里。
之所以捨近求遠,是受限於這個時代落後的技術和運輸能力,朱慈烺不想這麼做也沒辦法。
自從兩宋以來,黃河多次決口,統治中原的政權又不悉心修繕,導致黃河的水運能力越發薄弱。
現在養活朱慈烺的幾十萬大軍就已經超出了黃河水運能力的極限,要不是之前軍中攜帶了大量的糧草,又有大量民夫被動員起來為軍隊輸送物資,只怕朱慈烺的大軍早就崩潰了。
現在若不沿河行進,只怕走到一半朱慈烺的軍隊就不戰自潰了。
這點,李闖和蟎清大概也能猜到,這就是農耕文明的缺點。
沒有大量的牲畜,運輸物資就只能依賴人力和水運了,行軍打仗十分受制於地理條件。
“不過在此之前,我要先到懷慶府一趟。”說著,朱慈烺邪魅一笑。
豪格被圍困在懷慶府城有一段日子了,朱慈烺覺得是時候把他解決了。
遠在數百里之外的豪格不知道,在朱慈烺的名單上,他已經是必死之人了,唯一不確定的是,那一日那一刻那一分他會死。
“原來如此,臣祝陛下百戰百勝,早日掃清寰宇,一統華夏。”黃得功真誠地祝福道。
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場戰鬥,受過多少傷的他,很珍惜在大明獲得的一切,自然更加希望大明的未來越來越好。
這是他和那些輕易得到權力的人的區別,輕易得到的東西沒有人會珍惜,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降的降,叛的叛。
在處理完潼關的事情後,第二天朱慈烺就先大軍一步帶御前侍衛親軍、旗手衛、驍騎衛往懷慶府趕去了。
那邊有自己之前留下的金吾衛、錦衣衛,足足幾萬人,若不是為了穩妥起見,光是他們的力量就足夠進攻懷慶府了。
畢竟蟎洲人也不是什麼擅於守城的民族,他們雖然騎戰、步戰很厲害,但對於城池防禦並沒有什麼技巧。
頂多也就會熬個金汁然後往城頭下面澆,或者扔些石塊、木頭罷了。
這一方面,他們和李闖那些流民差不多,唯一強點的就是他們的火器,畢竟有大量漢人降兵的幫助還有漢人工匠,他們的火器質量甚至比腐敗的大明還高一籌。
喜歡大明太子的全面戰爭請大家收藏:()大明太子的全面戰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