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此言,頗有些春秋筆法,藩王可不是導致國事敗壞的直接原因,反而國事敗壞是導致藩王離開就藩之地的直接原因。
不過大家都是文人,都明白春秋筆法的用途,就是避重就輕,顧左右而言他,所以大家都看破不說破,安心做一個忠實的聽眾,一言也不發。
“是啊,以前怎麼沒有想到呢。”
“朝宗兄說的有道理啊。”
“我說太子怎麼來金陵這麼久了,還沒有傳出來登基的訊息,原來是福王和閹黨那幫混蛋勾結起來了,真是讓人作嘔。”
聽完侯方域的話,在座的復社文人一個個痛罵起來,身為文人,他們別的不擅長,就是罵人厲害,尤其是寫文章罵人。
簡直可以把死的寫活,活的寫死,可惜最大的功用也就這點了,其實於國家、社會並無大用。
本來侯方域聽到眾人嘰嘰呱呱地討論,覺得很是滿意,讓復社文人們都對太子產生好感,這讓他極富有滿足感。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效力於太子,和那些閹黨鬥一鬥呢?”一個人忽然站起來提議道。
他的話就像丟入湖水中的石子,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許多人都站了起來表示同意。
他們還直接點名道姓地問侯方域“候兄,你說呢?”
他們把決定權交給了侯方域,這樣在這件事情中,侯方域就成為了決策、領導者,雖然他得到的好處肯定比眾人多,但是風險也全壓在了他的身上。
此刻,侯方域的大腦飛速運轉著,他在思考自己究竟該怎麼回答,自己如過明確的回覆,那麼這件事情就沒有周旋的餘地了。
世人都會知道復社將站在太子一方,成為太子黨,再也沒有往日中立的超然地位了。
可是好處也很明顯,侯方域其實沒有什麼功名,不過在老家歸德考取了一個秀才而已,說起來他大半的名頭還是仰仗父親才得來的。
本來他到南直隸是想考科舉,但是恰好又遇到了福王和太子爭奪帝位這一件事情,不要說科舉遲遲不明確什麼時候舉行了,就是未來的天子都沒有人知道會是誰。
侯方域心想,這個時候自己要是想在官場大展身手的話,如果不加入太子,或者福王的話,就不可能有他大展身手的機會了。
因為大明朝向來沒有讓秀才做官的例子,想要入仕,最起碼也得是個舉人,而且還要候補,等現任官走了,空出位子之後,才能去做。
想要不等上兩三年,立刻就做官,除非是進士,再要麼就是有大人物的提攜,而侯方域身邊稱得上大,或者說是足夠大的人物,只有朱慈烺一位。
“好,我也早有這個想法了,我們復社文人想要匡扶正義,挽大廈之將傾卻苦於沒有門路,也只有找太子幫忙,讓我等大明忠臣得以匡扶天下了。”侯方域義正言辭對眾人說。
明明就是一件投身於朱慈烺門下,做他鷹犬走狗的事情,侯方域他們還是能說的這麼文雅,這麼好聽,文人的嘴皮子就是有本事。
“那就多謝朝宗兄,代天下忠臣義士向太子請願了。”一個頭戴方巾的文人聽到侯朝宗答應了,很是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