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青史半頁殘卷
洛水西岸的蘆葦蕩在暮色中起伏如浪,謝明夷的玉笏尖挑開潮濕的《春秋》殘頁,松煙墨跡在夕陽下泛著詭異的青金色。三十六個蒙童的誦經聲貼著河面飄來,稚嫩的童謠混著浪濤,將”養不教,父之過”的尾音揉碎在晚風裡。
”謝侍郎,這土腥氣不對。”韓昭的鐵尺刺入灘塗,尺尾獬豸銅像勾出半截青銅鏈。鏈環間距二寸三的規制,與工部量河繩絞盤嚴絲合縫。當他拽動鎖鏈時,整片河床突然塌陷,濁浪裹著三百枚青銅骰子噴湧而出,骰面”仁”字的赤金砂正被河水泡發。
謝明夷的白袖捲住順流而下的木匣,浸透桐油的《史記》殘卷正在黴變。他的指尖撫過”太史公曰”四字,裂紋間突然滲出靛藍藥液——褪色處顯出的賦稅賬目上,每條虧空數目旁都蓋著新帝私璽的螭吻紋。玉笏尖突然吸附在卷軸暗格,磁石鑲邊的夾層裡滑出半幅襁褓——金線繡著的”太初”二字,與嫡妹夭折時的裹屍布同源。
”二十年前修繕太史閣,工部運來過三百車赤砂。”老書吏佝僂著背指向地窖裂縫,二寸三的間距間卡著半片龜甲。謝明夷的玉笏尖丈量星圖紋路,靛藍藥泥突然灼傷指腹——褪色處顯出的《河渠書》批註裡,”禹鑿龍門”四字被硃砂改成了”砂填龍門”。
子時的更鼓驚飛宿鴉。韓昭劈開裂開的樟木櫃,整捆裹著油布的《秦本紀》傾瀉而出。當他撬開某卷封皮時,夾層中掉落的玉珏突然吸附住三百粒赤砂——拼出的星圖紋路間,整飭司主事的名字正在滲血。謝明夷的皂靴碾碎砂粒,青金色的碎屑裡浮出半張漕運單,日期正是三川決堤前三日。
”青史如鏡,照見的都是砂礫。”謝明夷突然輕笑,玉笏尖挑開青銅匭的暗格。浸水的《貨殖列傳》殘頁正在膨脹,”天下熙攘”四字被赤鐵礦砂頂成”砂利往來”。遠處新立的河碑突然開裂,”永鎮河妖”的銘文間滲出靛藍毒液,將青岡石蝕成蜂窩狀的星圖。
五更梆子撕破雨幕時,三十六個蒙童的誦經聲突然拔高。他們手中的《千字文》正在褪色,紙頁間抖落的赤砂在漩渦中凝成笑臉。韓昭的鐵尺突然震顫如琴絃,獬豸銅像映出河底最後的秘密——韓非闕的屍骨正環抱著治水鼎,潰爛的指骨間緊攥著半截量心繩。
晨光刺穿殘雲時,謝明夷的玉笏尖挑起漂浮的青銅面具。儺面右頰的裂痕裡滲出童謠曲譜,混著洛水清波,將”青史半卷燼”的餘音送向太初。
第100章太初卷終章終章)
太廟地宮的蟠龍柱在晨光中泛著冷鐵般的光澤,韓昭的鐵尺抵在青銅鼎的螭吻紋上,二寸三的齒距與工部量河繩的絞盤嚴絲合縫。謝明夷的白袖掃過鼎身”以法治水”的銘文,玉笏尖刮開封泥的剎那,三百卷發黴的《起居注》傾瀉而出。
”景和四年七月初七,帝允工部支砂七百車。”謝明夷的指尖撫過褪色的硃批,浸水的墨跡正被赤鐵礦砂頂出龜裂紋。鼎腹中突然滾出整具骨骸,朽爛的官袍下擺繡著”丙戌年督造”的字樣——正是二十年前失蹤的河道總督王崇。
韓昭的鐵尺劈開王崇指骨緊攥的玉匣,半幅泛黃的《三字經》殘頁飄落。浸透桐油的”教不嚴”三字下,針孔拼出的星圖紋路間,新帝私璽的螭吻紋正在滲血。當他按二寸三的間距排列星位時,缺失的”天樞”位突然吸附住青銅骰子——骰心玉珏拼出的,正是太學宮海棠樹的方位。
”該收網了。”謝明夷突然撕開朝服下擺,金線繡著的”太初”二字在晨光中灼目。三十六個蒙童的誦經聲穿透宮牆,他們手中的《千字文》正在自燃,灰燼中顯出的賦稅賬目上,每條虧空數目都對應著一處河防潰點。
暴雨突至,洗盡太廟簷角的最後一片赤砂。韓昭站在丹墀之上,鐵尺挑起的《商君書》殘頁正在雨中燃燒,”法不阿貴”四字化作青煙,凝成養父韓非闕臨終時的剪影。謝明夷的玉笏突然折斷在青銅鼎前,半截笏身露出中空的夾層——三百粒赤鐵礦砂正隨雨水滾向洛水。
五更天的晨鐘撞碎殘夢時,新帝的罪己詔正飄過朱雀大街。謝明夷站在焚書臺的餘燼裡,看最後一粒赤砂墜入洛水。韓昭的鐵尺深深插入太初碑的基座,碑文”量心”二字在曙光中明滅,恍如二十年前三人共抄《三字經》時,海棠樹下未寫完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