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網線,一臺電腦。
貴一點幾千塊,便宜的大幾百就能搞定。
連這也拿不出?
沒事。
去網咖打一打。
在英雄聯盟最火爆的時候,有一點水準就經常不用出網費,運氣好點連飯錢都有人包。
吃青春飯、只能打幾年這種言論更逗。
退役選手轉型教練、解說、戰術分析師,最不濟在俱樂部當個掛名宣傳的例子比比皆是,絕大部分都找到了相對不錯的後路,難道不比兩億靈活就業人員有保障?
所以說,電子競技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更談不到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殘酷。
它平和的多。
也容易的多。
稍微有點天賦就能混口飯吃。
至於年入百萬、千萬的最頂流,那是特殊天才的專用賽道……誰特麼做個小生意就想著要當行業龍頭啊?!
當然。
這裡只是從好的方面說。
負面效應並不是不存在。
但還是那句話。
沒有網路遊戲的年代,大家就不娛樂了?就不沉迷了?就不因為追求分泌多巴胺所產生的快感而耽誤正事了?
顯然不現實。
所以說,電子競技能走到今天,並不是靠‘存在既合理’的思維,無視對錯野蠻生長。
也不是靠利益從資本層面得到助力,強行推行。
只是走過了一條新生事物從被排斥到正視必須要經過的路。
僅此而已。
進入亞洲運動會,即便是表演專案,也代表電子競技向傳統體育的行列跨進了一大步。
海選賽尚未開始。
直播間裡就聚集了大量的觀眾。
“edg加油!”
“還叫edg?現在要叫國家隊!”
“好傢伙,真成中囯電競了是吧。”
“此處愛德朱。”
“必須中囯電競啊!知不知道什麼叫戰無不勝的將軍大人抵達他忠實的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