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進京城之後才換上了官服,直接就去了皇宮述職,很是詳細地向夏雲澤講了他離開京城之後做的所有事情。
也將鄭子埔在開封城的惡行盡數詳細彙報。
“陛下,臣這次奉命救災,嘗試了民間救助,事實證明行得通。”
在講述了過程之後,林立道,“商戶大多手有餘財,且因賺錢不易,對財富的去處極為重視。
民間有救急不救窮的說法,一是因為見不得好吃懶做之徒,二就是錢財的付出,也要有回報。
這次救災,包括開辦希望小學,商戶們都踴躍得很。
事後統計,商戶救災的糧食布匹等生活物資就足夠整個開封城過冬,來往的商戶還盤活了開封城的經濟。
現如今,各城鎮已經形成了捐款的浪潮,民間也在以救助互助為榮。
且這次救災,陛下的近衛軍衝在了第一線,抓捕叛亂,幫助清理受災現場,都是哪裡苦哪裡累就衝在哪裡。
臣以為當務之急,一是嚴格把關捐款的銀錢用處,務必讓捐款的使用公開、透明,最好是要有一個民間機構,調撥捐款的用處。
二就是要繼續宣傳陛下的軍隊也是百姓的軍隊這一點,臣想了個宣傳詞,人民的軍隊為人民。”
林立頓了下,看了看夏雲澤的神色,見夏雲澤聽進去了,便接著道:
“荀子說過: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百姓的心向著朝廷,哪怕江河浩蕩,水亦會平穩,陛下和國運才會安康。
所以臣以為,應該在百姓的心中種下朝廷與百姓本為一體,陛下的軍隊無時無刻不與民同在的心理。”
夏雲澤立刻就明白了林立的意思:“你是說,以後每一次救災,都要安排士兵們去?”
林立道:“是,戰爭時期,軍人的職責是保家衛國,和平年代,就是哪裡需要就去哪裡。”
“哪裡需要,就去哪裡。”夏雲澤輕輕地重複了一句,越品,就覺得這話越有道理。
卻還是問道:“都哪裡需要呢?”
林立道:“首先就是民生問題,百姓最關心的就是衣食住行這四件事情。
臣想,可以從衣食住行的食和行這兩件事情上做文章。
臣從草原人上馬為兵,下馬為民得到啟發,不打仗的時候,我們計程車兵也可以開墾土地,種植糧食。
也不必須所有士兵都要下地勞作,完全可以上午練兵,下午種地。
種地收入,完全用在士兵們自己的身上,這般既減少了國庫的支出,還能提高士兵們的生活水平。
百姓們的賦稅負擔,因此也可以減少。一舉三得。”
夏雲澤微微點頭:“還有呢?”
林立道:“還有就是衣食住行的‘行’上,以往修路、修築堤壩等等事情,都是攤丁入戶,百姓們不敢不從,但心中有怨言這是必然的。
在必要的且重要的工程上,安排士兵們參與,比如臣一直想的修築鐵路……”
聽到修築鐵路四個字,夏雲澤露出似笑非笑的神情。
林立頓了下,無可奈何道:“陛下,臣真想要修築一條貫穿整個大夏的鐵路的。”
夏雲澤笑了:“朕聽你衣食住行四個字,就知道你必定要說到鐵路。”
接著收起笑容道:“修築鐵路,勞民傷財,這般大的工程耗費的錢糧物資,不是小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