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不斷傳回來。
北匈奴先遣三百騎兵與斯拉夫五百步兵接觸,北匈奴慘敗,只有數十人逃亡。
林立看到這個訊息的時候,震驚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騎兵幹不過步兵?崔哥,你確定這訊息準確?”
崔亮收到訊息就親自給林立送了過來,聞言道:“斯拉夫人的武器長矛居多,他們常年打獵為生。
他們的獵物以成年黑熊、獵豹、老虎為主,聽說再往北極冷之處,還有通體雪白會游泳的熊,據說一個成年男人就敢單挑一隻黑熊。
五百強壯的斯拉夫人,對上毫無防備且輕敵的北匈奴騎兵,贏是很可能的。”
林立還是覺得意外。
在林立的認知裡,騎兵與步兵對上,吃虧的永遠是騎兵的,前提是雙方都沒有熱武器。
“怎麼交戰的,知道嗎?”林立問道。
“埋伏、射箭、長矛投擲。”崔亮簡潔地答道,“最先殺傷的是馬。騎兵丟了馬,比步兵還不如。”
騎兵丟了馬,並非真的不如步兵,但是對常年馬背上生活的人來說,對馬匹的依賴性太高了。
而斯拉夫人更擅長的是用兩條腿去追及獵物。
林立拿起筆,記錄下斯拉夫人的特徵:善於奔跑、弓箭嫻熟、投擲極佳。
第二個訊息只隔了三天就再度傳來。
弗雷十萬人與斯拉夫八萬大軍交戰,雙方死傷各半,血流成河,一向以兇猛著稱的北匈奴人,遭遇到了殘酷的打擊。
“託安在消耗弗雷的兵力,”方曉道,“借刀殺人,但他忘記了斯拉夫人一旦被激怒之後,爆發出來的力氣是很可怕的。
不是誰都能做到鷸蚌相爭後得利的漁人。”
林立很是贊同這個觀點:“無論如何,託安不該先損耗掉自己這邊的戰力。關起門來,他和弗雷是一家。先一致對外才對。”
“這對我們是好事,我們才好做得到一切的漁人。”方曉道。
不論是方曉還是林立,都對未來與北匈奴的一戰很是樂觀。
“這是我給陛下寫的奏章,方兄幫我改改。”林立想起來,從桌面上拿出一個摺子遞給方曉。
方曉開啟,從頭到尾極快地看了一遍道:“侯爺的奏章已經寫得很好了,只需要填幾句歌功頌德的話就可以了。”
這份奏章是林立請戰的,開篇先點名了當下的局勢,斯拉夫人進攻北匈奴,如果北匈奴被戰敗,大夏將失去了抵擋斯拉夫人的一個屏障,唇亡齒寒。
北匈奴一旦落敗,大量北匈奴牧民就會以難民的身份進入大夏。
華夏文明一貫是仁慈友愛,憐憫弱小,不會對北匈奴難民視而不見,但收容難民,就會對大夏的安定造成隱患。
北匈奴牧民以放牧為生,不擅長耕種勞作,但大夏並沒有廣闊的草原用於放牧,勢必會造成貧富不均。
北匈奴牧民性情剽悍,進入大夏避難初期,尚能有寄人籬下的覺悟,但時間一長,人口繁衍眾多後,勢必會生出喧賓奪主的念頭來。
這是人之貪婪的本性,是北匈奴群狼文化中強者為王的後果。
為防患於未然,大夏當加強邊關軍力,必要時候出兵草原,平定草原戰亂,讓草原牧民仍可以生活在自己的家園中。
陛下龍旗所在,當掃平一切戰亂,還草原藍天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