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說出要打高句麗之後,群臣立刻就議論開了,很快御書房內就分成兩個陣營。
一個陣營支援李世民的決定,像長孫無忌就認為,絕對有必要好好教訓一下高句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將其滅國,讓天下知道大唐尊嚴不容侵犯。
另外的陣營,以李靖等武將為首,反對這個時候對高句麗用兵,認為應該先打吐蕃,再圖高句麗,畢竟只是為了意氣之爭打仗,明顯不太合適。
相比之下,為了大唐幾十萬邊民的安全著想,還是應該先打吐蕃。
李福看著群臣討論得熱火朝天,他也開始在內心裡嘀咕開了,李世民的眼睛一下就亮了。
【這個這個,李二這老貨想打高句麗,有勇氣,不過看來朝臣們都不是很輕易。】
【但不得不說,李二的這個選擇還是不錯,打高句麗的抉擇很正確。】
李世民微微挑眉,這還是他第一次做出軍國大計決定後,得到李福的認可。
於是李世民直接忽略掉了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等人的爭論,轉而仔細傾聽起李福的心聲。
【其實高句麗這個國家,就是賤皮子,一直以來中原王朝就不斷遭受到他的挑釁。】
【所以才會有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的事情發生,儘管對隋煬帝這個人不認同,但不能不說,打高句麗,隋煬帝的決定並沒有問題。】
【應該沒幾個人注意到,高句麗的國祚,從漢元帝到最終被滅,持續了整整七百年。】
【所有王朝多數都難過三百年的坎兒,高句麗一個塞外少數民族,居然苟了七百多年,僅次於周朝,可以說絕對不一般。】
【高句麗這個民族主體是扶余人,前身是周朝的外藩,定期要給朝廷納貢,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進入半獵半農耕的生活狀態,還有了築城,儼然已經具備了封建王朝的基礎。】
李世民聽得很仔細,但是邊聽邊覺得震驚,事實上從李唐開國起,李世民就已經在不斷派出細作前往遼東探查高句麗的情報。
但是時至今日,李世民突然才發現,自己這邊所探查到的情報,居然還沒有李福知道的多,而且李福對高句麗的理解,竟是比自己還要深刻。
【任何民族,之所以能夠在歷史長河中長期留存,主要原因不在於這個民族的強悍,而在於他們的生存能力。】
【比如匈奴,鮮卑,雖然一度非常強大,可是最終都消失了,原因就是他們只是單一的遊牧民族,除了靠天吃飯沒有別的技能,一旦發生天災人禍,就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但高句麗不一樣,他們有遊牧,但也有農耕,所以就保證了這個民族強大的生存能力,進退取捨非常容易,所以在對付起來,就沒匈奴人那麼簡單。】
【李二怎麼說也是千古一帝,應該看出高句麗未來對大唐的威脅,所以才會一直都對高句麗保持警惕,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想著乾脆把對方剿滅。】
李世民聽到李福這麼說自己,心頭格外震驚,不過他對覆滅高句麗,並沒李福想的那麼深遠,純粹就是不喜歡。
尤其前朝的恥辱,讓李世民如噎在喉,就很想狠狠打高句麗一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