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午給了張慕一個郵件,裡面是一個配方改進計劃,張慕把配方轉發給了許辭。
許辭已經從一連串的失敗中穩定了局面,他已經坐穩了麗科集團公司總經理的職務,這個職務原來是許賦的,現在許賦只是副總經理,但是許賦仍然掌握了內銷,同時個人在許多子公司中的股份得到極大的強化,其中幾個公司中幾乎已掌握了話語權。
大部分人認為,在兄弟間的這場奪嫡之戰中,許辭贏得了名,而許賦贏得了實利,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許賦將贏得最終的勝利,許辭雖然不錯,但薑還是老的辣,與許賦層出不窮的手段相比,許辭連招架都很困難。
當然也有一批人認為,許鶴似乎有意把整個公司拆分成兩半,由許賦和許辭各執一半,至於老三許頌,完全不參與公司經營,自己成立了一個網路文化公司,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只有許辭知道許鶴的目標並不在此,許鶴目前集中火力解決上市問題,只是對化工企業而言,上市之路十分難走,環保的問題太過敏感,明明麗科已經進入了排隊的序列,但是離正式的敲鐘卻是遙遙無期。
所以這個時候許鶴絕不可能自毀長城,做出拆分集團公司的舉動,連許辭都完全不能搞懂許鶴這樣做的目的,似乎是一種權宜之計,而真實的目的,也許只有許鶴自己清楚。
不過目前為止,上市的全部動作完全由許辭掌握著,整個上市工作的團隊全部是由許辭外聘,上市指導和財務審計則交給畢馬威和普華永道,整個上市工作對外嚴格保密,連許鶴都聲稱自己並不知道。
許辭節節敗退的過程,實際卻是他暗渡陳倉的過程——所有人都以為麗科是整體上市,但事實上,麗科只上市了其中一部分環保產品所組成的公司,所以上市公司的名稱並不是麗科集團而是麗科環保。
在麗科環保的股份結構中,集團公司佔股30,許鶴佔股25,許辭佔股15,許賦是10,其餘小股東和保薦機構佔了20,而此前在集團公司中,許辭的股份不足5,許賦則佔25,這也是許賦一直認為自己能贏的最大優勢。
但實際上許辭的股份並不止此,他還透過代持協議,間接控制著一個保薦機構約4的股份,加上崔真真手上的2,這樣的話,即使集團公司出現什麼問題,自己也能和父親牢牢的把握整個上市公司,把麗科的分裂危機一次性解決。
至於許賦所掌控的那些子公司,則全部都不在上市公司的範圍內,這些目前看似利潤很高的企業,幾乎都是麗科集團中汙染最重的企業,許辭有意在上市以後將這些子公司全部改造,如果改造達不到目的,乾脆直接關停。
所以目前萬事俱備,只欠上市,許辭把全部希望寄託在李小午身上,可是偏偏李小午這個時候出國去了,近期完全沒有回國的打算,許辭除了老老實實耐心等待,一點辦法都沒有。
當許辭把李小午跟他的說的關於病毒的危機告訴他的時候,他明白一個天大的機會已經放在他眼前了。
在此以前,許辭早就已經開始關注南方所發生的這場病毒危機,連歐洲的一些小報紙都在報道相關資訊了,而民間流傳的則更為恐怖,據說可以預防該病毒的板藍根在一夜之間被買斷貨,買不到的人甚至去香港和澳門購買板藍根。
雖然有訊息說,海東省海州市有意召開萬人馬拉松來來闢謠,但是許辭深深懂得一個道理,當正父有意闢謠某個事件的時候,就是說明問題已經嚴重到正父不得不引起重視的時候。
許辭覺得運氣很好,去年研製的消毒藥水說不定正好派上大用,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很擔心,萬一這個消毒藥水對新病毒無效的話,麗科就會變成一個大笑話。
所以當張慕把相關情況告訴他的時候,許辭興奮的渾身發抖,這不僅僅是一個消毒藥水的問題,他更看重的是李小午沒有讓楊木單獨生產這個藥水,而是交給了自己。
在大局上,他所看到的東西當然要比張慕遠,如果病毒危機爆發後,麗科能在第一時間把專門用於抑制病毒的消毒藥水推出去的話,那將是一張無比巨大而響亮的名片,也是一個自帶宣傳外掛的廣告,這樣的下正面形象樹立以後,麗科進入上交所,幾乎就是不費吹灰之力。
所以說,李小午把這個配方給他們的時候,也就是說李小午已經決定幫他們把上市活動的倒數讀秒器開啟了,而這才是許辭真正興奮和關心的東西。
“李小午有什麼條件?”許辭在這方面對李小午瞭解要遠勝張慕,李小午不可能給自己白乾活,自己不是張慕。
張慕把楊達也要上此藥水的計劃告訴許辭,許辭立刻懂了:“你轉告李小午,麗科本來準備了三套生產裝備的,現在麗科安裝兩套,楊達安裝一套,全部安裝施工隊伍由麗科負責,同時,前期原料全部由麗科提供,楊達可以以產品支付原料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許辭還把楊達的環保審批程式給包了下來,楊達只管邊生產邊審批。
張慕點點頭,他現在正為實驗室儀器需要的錢頭疼,根本沒有資金開工消毒藥水的。
“許哥,這次的病毒危機真會這麼嚴重嗎?”張慕仍然持懷疑態度。
“因為歷史上發生過黑死病、流感這樣的嚴重事件,所以歐美對於公共衛生安全以及疫情防護的管控體系建立的十分完整,而國內公共醫療水平相對較低,而且國家防總自83年正式成立以來,還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安全事件,所以我很擔心一旦出現全社會的病毒危機的時候,正父是否有足夠的經驗處理。”
“重要的是,我國正父歷來把維穩放在每一位,所以對於群體危機的一般做法都是一邊拼命救火,一邊又不承認火災,這種做法對於其他小事件來說問題不大,但是對病毒危機來說卻未必管用。”
張慕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