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給你說過,我們党項一族在拓拔赤辭手裡壯大,歸於唐,拓跋赤辭任前唐西戎州都督,被賜姓為‘李’。”
“到了前唐末年,拓跋思恭是党項族的首領,因為黃巢兵入長安,拓跋思恭與鄜州今陝西富縣)的李孝昌同誓討賊,立功,唐僖宗任拓跋思恭為左武衛將軍,權知夏綏銀節度使。到了中和二年882年),前唐帝下詔命他為京城西面都統、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後進封四面都統,權知京兆尹。”
“黃巢之亂被平後,拓跋思恭兼太子太傅,封夏國公,賜姓李,拜夏州節度使,實際上,是恢復了前面拓拔赤辭的‘李’姓。後來,前唐肅宗李亨的玄孫嗣襄王李熅叛亂,僖宗詔命李思恭出兵,還沒發兵,李思恭就去世了,這樣到了乾寧二年895年),前唐又讓李思恭的弟弟李思諫為定難節度使、李思諫的弟弟李思孝為保大節度。”
“又過一年,即乾寧三年896)三月,李思孝請求致仕,舉薦弟弟李思敬襲位,朝廷遂封李思孝為太師,李思敬為留後。同年九月,前唐以李思諫為靜難節度使兼副都統,次年897)正月,朝廷又以李思諫為寧塞節度使。”
“党項人看起來似乎在在這時候已經站了起來,迎來了自拓拔赤辭之後的第二個春天。但其實不然,唐末藩鎮林立,党項人還只是新興的勢力,根基薄弱,根本和李茂貞、李克用、朱溫這些人比不了。甚至在光化元年898年),身為留後的李思敬被李茂貞逼迫去山南道任武定留後。最後在天覆二年902年)年九月,還被割據西川的賊王八王建吞併。所以,到頭來拓拔家還是隻有一個定難軍在手中。”
聽到這裡,趙旭問道:“其他人我勉強可知,只是這個‘賊王八王建’和‘李茂貞’是誰?我不甚了了。”
李順才說道:“關於這兩人,我給你解釋一下,你知道即可,不過其他李姓之人,你一定要記得清楚明白。”
“這個‘賊王八王建’,就是蜀地高祖王建……”
趙旭恍然:“哦,我知道了,原來王建是蜀地王衍的父親。王建娶了徐氏姐妹倆個為后妃,其中有個叫花蕊夫人,被李存勖兒子李繼岌身邊的親兵李環殺了。”
李順才點頭:“王衍的本名叫王宗衍,繼位之後改叫王衍。這個王建在年輕的時候好勇鬥狠,以殺牛、偷驢、販賣私鹽為業,因為在家裡排行第八,被鄉人稱為‘賊王八’。後來,王建犯罪入獄,被獄吏偷偷放走,藏匿在武當山上,武當山上有個叫處洪的僧人教給王建武藝,讓他去投軍,慢慢的,王建勢力壯大,在蜀地稱帝。”
“至於李茂貞,他的本名叫宋文通,是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因為護送兵亂的唐僖宗返回長安,擊殺攔截的藩鎮李昌符,從而拜鳳翔隴右節度使。後來又受封為岐王。”
“前唐滅亡後,李茂貞還試圖聯合王建和李克用一起討伐大梁的朱溫,不過未能實現。等李存勖的大唐建立後,李茂貞見李存勖勢力大,上表稱臣,被李存勖改封為秦王。前兩年病死了。”
趙旭“哦”了一聲,李順才說:“咱們還是接著說党項族的事情。大梁開平元年即907年),李思恭的弟弟李思諫被朱溫授予檢校太尉、兼侍中。但是第二年李思諫就病逝,部下們就擁戴李思恭的孫子李彝昌為新留後。”
“這裡涉及到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那會李思恭的兒子沒有繼承定難節度使的位置?那是因為李思恭的兒子李仁佑早亡【注1】,而孫兒李彝昌又年幼,所以這樣。現在李彝昌的叔祖李思諫去世,李彝昌已經長大,於是被部下擁戴,同時也得到了朱溫的冊封,名正言順。只不過,在開平三年909年)二月,定難軍裡有個叫高宗益的叛亂,殺了李彝昌,等到叛亂平息,高宗益被殺後,大家又迎立李彝昌的叔父李仁福為新留後。【注2】”
說到這裡,李順才的目光灼灼:“趙旭,高宗益出於什麼目的叛亂,有沒有幕後主使,為什麼戍兵在外的夏州蕃部都指揮使李仁福能被迎立上位?這些,都不為所知,我也一直想搞清楚,但是未能如願。”
“無論如何,其時岐王李茂貞和身為晉王的李存勖合兵五萬要攻打李仁褔,想吞併李仁褔,勢力單薄的李仁褔只有向大梁的朱溫求救,而與此同時,大梁朝廷派來賞賜夏州的供奉官張漢玫、國禮使杜廷隱到了夏州,張漢玫和杜廷隱這兩人很有膽略,聽到訊息就帶領三百鐵騎飛奔夏州,和李仁福共同禦敵。”
“朱溫接到李仁褔的求救之後,一開始懷疑李存勖和李茂貞攻打夏州只不過是幌子,其實還是想圖謀大梁,但是朱溫也是一代梟雄,想來想去的,他自己還是親自西巡陝州,確定李存勖的目標的確是夏州之後,朱溫讓夾馬指揮使李遇、劉綰,兵分兩路,去攻打李茂貞和李存勖的後路,這樣李存勖和李茂貞腹背受敵,只有退兵,因此從這之後李仁褔就臣服於朱溫,大梁也加封李仁福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只是白雲蒼狗,世事無常,乾化三年913年)大梁內訌,一年換了三個皇帝,朱溫被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內亂不已,註定衰敗。到了三月,新任梁帝朱友貞加李仁福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隴西郡王。李仁褔雖已如此,可實力還是不行。”
“後來李存勖和朱友貞一直爭霸,大梁龍德二年922年)梁帝朱友貞窮途末路,還詔各路諸侯王出兵救援,同樣接到出兵通知的李仁福審時度勢,認為李存勖強而朱友貞弱,於是就給朱友貞了五百匹戰馬,但是沒有派一個人出征。”
“不過李仁褔的判斷是正確的,在龍德三年923年)李存勖滅大梁,建立大唐,李仁福因為世代與河東的李存勖不睦,心裡忐忑,特派從兄宥州刺史李仁裕入朝奉表祝賀,不過李存勖接受了李仁褔的臣服,封李仁福為朔方王,以前的官職依舊,這是大唐同光二年923年)四月份的事情。”
說到這裡,李順才沉默了一會,沉聲說道:“趙旭,你要著重的記下我下面說的話。”
“首先,李仁褔身為朔方王,名義上大致的是統轄夏州、綏州、銀州這三個地方,但控制的力度時大時小。李仁褔和幾個妻室一共有六個兒子,分別叫李彝氳、李彝超、李彝敏、李彝俊、李彝殷和李彝謹。”【注3】
“其中,李氤氳和李彝殷是一個母親譚氏所生,李毅超和最小的李彝謹是瀆氏所生,老三李彝敏和老四李彝俊為閆氏所生。”
趙旭一聽愣了一下,當時,自己和李順才以及夏顯林燕歸農來契丹的時候,李順才就交待過自己,為了行事方便,此後如果遇到党項人,自己就叫“李彝殷”,同時,那會李順才還給了自己一個很別緻的熊爪項鍊。
原來李順才早就想好了!
“李彝殷”是夏綏銀節度使、朔方王李仁褔的兒子之一。
李順才見趙旭陷入了冥思,說道:“其次,李仁褔的大兒子李彝氳在開平三年909年)高宗益的叛亂中被殺了,李仁褔的次子李彝超現在等於是李家的老大。”
“再次,李仁褔的第五子李彝殷在高宗益的叛亂中,不知所蹤,”李順才說到這裡,猛地盯著趙旭,低聲說道:“我給你說,其實李彝殷已經死了,被叛軍扔進了井裡,這個是我親眼所見,只是這一點沒有旁人知曉。這個世上唯一知道此事的,以前是我,現在,再加上了你!而且,你要記住,我給你的那個項鍊,是證明李彝殷身份的唯一證明。”
“只要拿著那個項鍊,你就是李彝殷,李彝殷就是你!根本不需多言,李仁褔和李彝殷的生母譚氏見了,自然就會知道。”
趙旭愕然,他猛地就明白了李順才想要做什麼了——若干年前,李順才就計劃著今天的事情了!這就之所以為什麼已經死了的李彝殷的項鍊會在他的手裡,這會又到了自己手裡。